20世纪70年代末,职工在市通用机械厂门前合影。(解文鼎提供)
如今繁华的海拉南路。(赵荣 摄)
■城市里的工业印迹
本报记者 赵荣
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黝黑的矿井、明亮的炉火、轰鸣的机器、熊熊燃烧的窑火……工业印迹不仅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更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对于乌海这座以工矿起家的城市来说,旧厂房、老建筑、已经停用的生产设备有很多,像“一通厂”“二通厂”“跃进电厂”“千钢”“三矿”这些工业厂矿也有很多。那里凝聚着矿区职工战天斗地、艰辛奋斗的光辉岁月,也见证着乌海于茫茫戈壁白手起家的历史,让我们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共同回顾这段峥嵘岁月。
站在繁华的海勃湾区海拉南路向西望,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里的景象。市民解文鼎指着恒泰证券及周边的楼房说:“这里的土地上最初建设的是乌海市通用机械厂,厂子只有两排平房,周围都是沙土地,海拉路也没有如今的宽敞。”
据《乌海市志》记载,乌海市通用机械厂1975年创建,原名海勃湾通用机械厂,1976年更名。设计年生产能力为建筑用给排水铸铁管3000吨。建厂之初,该厂仅有二排平房、三台陈旧的机床设备和三万元资金,因设备、工装不配套,操作规程不健全等原因,被群众戏称“四肢不齐全、五官不端正、七窍不通顺”。该厂试产过马达,后生产铸铁管,却因质量差价格高、销路不畅而连年亏损。
1980年,该厂领导班子重新调整,新上任的厂党支部书记靳文华和正、副厂长一起搞调查研究,召开研讨会,终于找到了能使工厂起死回生的方法。他们抓大型设备的检修工作,为生产奠定了基础;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使工作有章可循;在经营管理上,建立工厂、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制,并定期向职工公布经济情况。同时,厂里召开质量分析会和废品展览会,从中找出产生废品的原因,改进产品加工工艺,使铸铁管压力达到国家标准,质量达到部颁标准。
为了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该厂为家属区铺设供水管道,解决吃水难题;新建职工住宅,37户搬进了新居;盖起浴池,让人们有热水可以洗澡;组建了劳动服务公司,安置职工家属及子弟就业。
昔日冷清的厂子变得生机勃勃,职工斗志昂扬。铸铁管产量由1979年的500吨上升到1982年的1706吨,品种由1种发展到6种,成本由每吨860元下降到385元,低于同规模行业的水平。该厂的主要产品有“索水”牌承插式连续铸铁管、梯唇型柔性接头铸铁管、上水铸铁管件、下水铸铁管件。其中,“索水”牌承插式连续铸铁管荣获1988年自治区优质产品。1993年,该厂完成工业产值566.7万元,实现利润14.3万元。同年,该厂改组为乌海市鸿翔机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而今,乌海市通用机械厂原址早已成为热闹的街区。岁月悠悠,这片土地上崛起的建筑,不仅是空间的更迭,更是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它们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承载着过去,也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