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鉴赏藏品。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张文杰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在乌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位文化的多元探索者——王志刚,他以对文化的赤诚热爱和不懈追求,在收藏、策划、文化宣传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足迹,为乌海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缘起收藏
感受文化魅力
一个人的兴趣与成就,往往与他的经历和性格紧密相连,就如同文化与城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走进王志刚的韵悟斋,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奇妙世界,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人眼花缭乱,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初见王志刚,他的热情与博学便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就是个杂家。但无论是哪一方面,我都希望能为乌海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志刚说道。
在王志刚看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收藏、策划和文化传播等活动,则会让这座城市的文化更加繁荣,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王志刚说:“文化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无论是这些收藏的老物件,还是我参与策划的各类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传承者。”
1963年,王志刚出生于北京,后随父母来到乌海。从小学到中学,他在乌海和北京两地求学。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而王志刚受表哥的影响,与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表哥非常喜欢收藏,我经常跟着他玩,慢慢地也被吸引了。我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上小学时跟表哥到潘家园买的,现在还留着,虽然不值钱,但意义非凡。”王志刚回忆起那段时光,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他沉浸在回忆中说道:“跟着表哥在潘家园穿梭,看着琳琅满目的宝贝,心里充满了好奇和兴奋。那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一个神秘的谜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开,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至今难以忘怀。”
而小时候哥哥常带他去潘家园的经历,更是成为他收藏之路的重要启蒙。“那时候在潘家园,真的能淘到不少好东西。像那个花5元买的小笔洗,后来有人出40元我都没卖,因为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收藏的魅力。”王志刚感慨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志刚对收藏的热爱愈发深厚。后来,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他先后在多个文化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如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乌海市收藏家协会常务会长,中国策划师协会理事、乌海市策划师协会会长,乌海市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这些身份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为他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他有更多机会去探索和挖掘文化的宝藏。
尽管在多个领域都有涉足,但王志刚对收藏的热爱从未改变。他的收藏品类丰富多样,涵盖了文房四宝、老唱片、老照片、老地图册、名人书画、古玩瓷器、奇石等等。这些藏品就像是他精心编织的文化之网,每一个节点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虽然收藏广泛,但他也有自己的重点。“我的藏品中,老照片、老唱片、老地图这三项比较多。老照片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老唱片能让我们听到过去的声音,感受不同年代的音乐魅力;老地图则是历史的见证,它展示了城市和地域的演变。”
王志刚认为,收藏家与单纯的古玩商人不同,收藏是源于对藏品的热爱与珍视。王志刚经常会在合适的时候,挑选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藏品赠给学生或朋友们,赋予藏品情感价值。“我希望我的藏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能传递温暖和祝福,成为文化与情感交流的桥梁。我把一件藏品送给朋友时,我希望它能带着我的祝福,陪伴朋友度过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王志刚认真地说。
创意策划
点燃文化激情
在策划领域,王志刚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他的每一次策划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将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为乌海的文化舞台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997年香港回归时,他策划的乌海市人民广场第一场广场晚会令人难忘。作为总策划、艺术总监并参与主持,他邀请宁夏模特队,举办喝啤酒比赛,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现场气氛热烈。“看到市民们热情高涨,我心里特别激动。那一天,广场上人头攒动,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这场晚会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还为乌海的广场文化活动开创了新的模式,让文化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王志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兴奋,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为了办好这场晚会,王志刚和他的团队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备。他们深入调研市民的兴趣爱好,精心挑选表演节目,力求将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市民。邀请宁夏模特队是为了给晚会增添时尚元素,让乌海的市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而喝啤酒比赛则充分考虑了当地市民的生活习惯,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晚会现场,当模特们身着华丽的服装走上舞台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喝啤酒比赛时,选手们的激烈竞争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1998年,他又和原漠中泉啤酒厂厂长史立君策划了“漠中泉号列车”冠名活动,这一创新举措将文化与商业巧妙结合,提升了“漠中泉”啤酒的品牌知名度,为企业带来了宣传效益,也为本地企业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当时啤酒厂经营困难,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同时也让文化与商业擦出火花。我经过深入思考后,发现列车冠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途径,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漠中泉’啤酒,也能让文化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传播和发展。”王志刚说。
1999年,王志刚策划了乌海第一场时装走秀,将时尚元素引入乌海,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态。“策划时装走秀,当时用专业的音响设备,还请了专业主持人。为了这场走秀,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挑选模特到设计服装展示环节,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看到时尚的元素来到乌海,看到市民们对时尚的热情和喜爱,我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王志刚笑着说。
2008年,借助百年奥运的契机,他策划了“百年奥运 百年好合”集体婚礼,在市文体中心举行。这场婚礼将时代主题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既响应了奥运的喜庆氛围,又为新人们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婚礼庆典,成为城市文化活动创新的典范。“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我们举办集体婚礼,看到新人们幸福的笑容,我感受到了文化活动的魅力。那一天,整个文体中心都弥漫着幸福和欢乐的气息,新人们许下了爱的誓言,这不仅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乌海文化活动的一次精彩呈现。”王志刚欣慰地说。
此外,他还先后担任过300多场婚宴的婚礼总管,见证了乌海婚礼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乌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精英,融合了众多婚庆习俗,形成了乌海独特的婚礼习俗。我多次担任婚礼总管,见证和感悟了乌海婚庆的诸多变化。从红旗下宣誓变成了个性化主题,彩礼从棉被变成了红包,洞房从宿舍变成了新房,娶亲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车队……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王志刚说。
倾心宣传
培育文化新人
在文化宣传领域,王志刚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乌海的文化。他凭借自身在多个文化组织的职务优势,常年在各大中小学、少年宫、科技馆等地讲课,传播乌海历史文化、收藏和策划知识,希望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为文化传承培养后备力量。
“我去给孩子们讲乌海历史文化、收藏和策划知识,希望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孩子们了解乌海的文化魅力,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将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王志刚说。
王志刚还积极参与编写乌海地方书籍、内部刊物,记录乌海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等。他说:“参与编写《乌海地理》书籍,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家乡,增强认同感。在担任内部刊物《乌海收藏报》《乌海冀商报》的主编时,我的宗旨就是传播好乌海文化。”王志刚说。
在与王志刚的交流中,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化行者,在乌海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担当。就像他所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热爱、勇于探索、无私奉献,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人物小传
王志刚,1963年,出生于北京市,高级政工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策划师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乌海市冀商联合会监事会主席、策划总监,乌海市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乌海市博物馆研究会理事。
1997年,策划乌海市首届文化广场消夏晚会。
1998年,与原漠中泉啤酒厂厂长史立君共同策划“漠中泉号列车冠名”活动。
1999年,策划乌海首届时装秀。
2008年,策划“百年奥运 百年好合”乌海首届集体婚礼。
2011年,策划霍春阳画展与讲座;策划主持了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庆典、荣宝斋乌海分公司项目启动仪式。
2012年,策划韵悟文化传承沙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