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山镇团结新村: “菜篮子”变成“金篮子”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4-30 10:14:05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春日的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温室大棚内瓜果飘香,游客穿梭其间体验采摘乐趣;村口的蔬菜配送车整装待发,一箱箱贴着“绿色认证”标签的果蔬即将运往城区商超……这个距离城区16公里的村庄,正以“高附加值农业+品牌化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海勃湾样本”。

从卖菜到“卖体验”

采摘经济激活增收新动能

“过去种黄瓜、西红柿,一亩地年收入不过万元,现在改种草莓、葡萄,收入翻了两三番!”村民王秀兰站在自家大棚前,算起“增收账”时满脸笑意。2022年起,团结新村党支部书记高培龙带领村“两委”班子,针对传统蔬菜种植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启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计划:将全村1215栋温室大棚中的三分之一调整为瓜果种植区,重点培育草莓、樱桃、七彩椒等高附加值品种,并配套打造四季采摘旅游线路。

为打通农旅融合“最后一公里”,团结新村成立村集体旅游服务公司,引入观光小火车、亲子研学课堂等项目,与市区30余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2023年,首届团结新村采摘文化节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旅游收入突破25万元,35户采摘示范户户均增收超4万元。“游客来了,收入多了,咱这‘土特产’成了‘金招牌’!”高培龙在采摘节开幕式上向村民喊话时,语气中透着自豪。

从零散卖到“品牌卖”

集体经济构建产销新闭环

“以前卖菜靠天吃饭,现在咱有‘金牌销售团队’!”种植户张护林指着手机上的订单信息说道。2023年,针对农户分散销售导致的价格波动大、议价能力弱等问题,团结新村创新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商超”的订单农业模式:村集体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至1元的价格,优先收购脱贫户、监测户的优质农产品,并与城区6家连锁商超签订直采协议。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村集体还注册“千里山绿源”商标,统一设计包装、建立溯源系统。2024年春节前夕,团队推出年味蔬菜礼盒,将本地黄柿子、紫皮洋葱等12种特色农产品组合销售,单日最高销量突破300箱。“礼盒里还附赠种植户的祝福卡,消费者吃得放心,咱农户也有面子!”参与包装的脱贫户张翠兰说。

从种地到“种服务”

会员定制开辟市场新赛道

“每周五准时收到5斤当季蔬菜,扫码就能看种植视频,这服务比网购还贴心!”市民赵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绿色蔬菜会员卡”。今年年初,团结新村试点推出“私人菜园”会员制服务:消费者缴纳年费后,可认领专属大棚,通过App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并享受每周配送、农残检测报告、亲子采摘等增值服务。

为保障品质,村集体投资建设了农残快速检测中心,对每批次蔬菜进行12项指标检测,检测报告随箱配送。“我们承诺不达标不上市,宁可少赚点,也要保住口碑。”高培龙在检测中心启用仪式上强调。目前,该项目已吸纳会员137户,年预测收入超30万元,带动村集体大棚利用率提升至95%。

站在团结新村的观景台上远眺,一栋栋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穿梭其间,村道两旁的“共富工坊”里,村民们正忙着打包蔬菜礼盒。这个曾经的“蔬菜专业村”,正通过“结构转型提质效、资源整合强链条、模式创新拓市场”三步走战略,走出一条小而美、特而精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