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采用滴灌技术。
■统筹“五区一河”治理之打造美丽农区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编者按】 今年以来,“五区一河”治理正绘就城市发展的崭新蓝图,而美丽农区建设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农区大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到清洁取暖改造为冬日带来温暖,从农区饮水品质的持续提升,到耕地保护与控药控肥守护“舌尖安全”,再到农业节水增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一项工作都与农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版推出“统筹‘五区一河’治理之打造美丽农区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建设过程中的典型经验、感人故事与突出成效,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美丽农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凝聚智慧与力量。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大地,乌海正上演着一场节水革命。近年来,这座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20%的城市,通过机制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品种节水协同发力,将农业节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全市农业用水总量下降32%;目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走出一条节水增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
机制革新:
从粗放用水到精细管理
“以前按亩收费,大家用水没概念,大水漫灌的情况常有,浪费了不少水,成本还高。现在按量收费、阶梯计价,节水就是省钱!用得少,花得少,大家都主动琢磨着怎么节水了。”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农户秦国庆的感慨,道出了农业水价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为破解“大水漫灌”难题,我市打出政策“组合拳”,制定《乌海市解决“大水漫灌”问题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作方案》《乌海市节水行动方案》等文件,构建起“审、批、取、供、用、节、排”全链条管理体系。
通过印发《乌海市农牧业用水定额管理办法》,我市为每类农作物设定用水“红线”,实行定额管理;出台《乌海市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实施方案》,推动三区建立科学水价体系,并配套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2024年,乌达区获得148万元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用于节水奖励,有效激发了农户节水积极性。如今,三区均已建立农业用水管理、农业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工程建设和管护四项机制,让节水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选择。
工程筑基:
智慧灌溉重塑农田“水脉”
在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的绿色智能设施葡萄示范基地,500余亩温室内藏着节水“黑科技”。“你看这三层灌溉系统协同作业,底层滴带精准定位在葡萄树间,关键生长期能精准控水,让果实品质更上一层楼;中层倒挂微喷模拟降雨,给葡萄营造最理想的湿度环境;顶层蓝管迷雾机既可以降温,还能喷肥,就算遇到极端天气,也能为葡萄保驾护航。”该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魏通介绍,“这套自动化水肥一体系统,比起传统漫灌节水70%,维护成本还大大降低了。”此外,该公司3000余亩大地葡萄全部采用滴灌技术,节水率超60%。
基地内,占地12亩的智能化玻璃温室让人眼前一亮:通体透亮的玻璃幕墙折射着阳光,温室内绿意盎然。这座集科研、研学、观光功能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平台,俨然是一座现代农业的“智慧堡垒”。“我们希望能带动更多农户去探索高标准现代化农业,推动乌海智慧农业的发展。”魏通说。
不只是设施农业,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将4.3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管道输水+田间滴灌”的高效节水农田,成为自治区首个实现这一目标的盟市。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8万亩,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5万余亩,年节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同时,通过与内蒙古三维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水权转让项目,计划在海南区新增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再挖掘150万立方米节水潜力。
农艺创新:
科技赋能激活“节水基因”
近年来,我市三区农牧水务部门多措并举抓好农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技培训等工作。针对水利基础设施,安装农业用水计量器具,因地制宜推广浅埋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全力打造节水型设施农业,实现减肥、减药、减膜、节水、增效的目标。
“以前浇水漫灌,浪费水还容易烂根;现在集成配套技术与水肥双控智能灌溉技术可以定时精准灌溉,在浇水时就加入化肥,水和肥直接送到作物‘嘴边’。”4月27日,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农户刘文珍正忙着播种玉米。我市通过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在乌达区打造2000亩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实现节水增产双赢。“农机播种又快又匀,智能灌溉定时定量,现在种地越来越轻松!”谈及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刘文珍满脸笑意。
此外,我市还通过采取机械深耕深松、精细整地、增施有机肥、秸秆粉碎还田、种植绿肥还田等农艺措施,提升土壤保水能力,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品种升级:
选育良种从“源头”节水
走进我市的“看禾选种”平台,西红柿、黄瓜等10余个抗旱抗逆蔬菜品种正在进行田间试验。“这些品种根系发达、蒸腾量低,能更好适应干旱环境。”农技人员介绍,通过筛选推广节水型品种,从种植源头降低用水需求。目前,品种试验已完成,即将进入育苗和定植阶段,未来将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节水种植之路。
“春耕备耕时节,我们的农技人员全部下沉一线。”市农牧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人员不仅指导农户检修节水设施,还现场传授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等技术,确保节水措施落实到每一块农田。
如今的乌海,节水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鲜明底色。从政策机制创新到工程技术升级,从农艺模式革新到品种结构优化,“四节协同”的节水模式正为这座西北城市注入绿色动能。未来,我市将持续深化节水改革,强化科技赋能,全力打造黄河流域节水农业示范样板,让有限水资源滋养出无限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