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薪火永相传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4-25 12:26:16

糖画,指尖上的“甜蜜”艺术。

丝韵未来。

葫芦烙画,一笔一画绘传承。

纸上“生花”。

“扎”一束时光,“染”一抹色彩。

巧手编织非遗挂毯。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图

复杂精巧的剪纸、色彩缤纷的纸鸢、创意十足的漆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走进我市各大校园,让非遗传承之花在校园绽放。

清晨,朝阳初升。操场上,孩子们迎着朝霞,手擎五彩缤纷的纸鸢欢快奔跑,这是海勃湾区第十五幼儿园日常游娱活动的温馨一幕。

海勃湾区第十五幼儿园园长郦凯莉介绍,“指尖非遗·亲子拾光”是幼儿园非遗活动的特色板块,以亲子共制、共赏、共传为纽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让非遗项目在孩子们的指尖焕发新生,更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汇聚成文化传承的社会暖流”的方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大班幼儿李卓冉举着亲手制作的纸鸢,小脸满是自豪与喜悦,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草地上画纸鸢超好玩!我要把它带回家送给妈妈,和她一起放,教她我学到的新本领!”“听老师讲完纸鸢的故事和做法后,我和小伙伴自己动手画图案、系绳线。感觉我们做得比买回来的好看一百倍!”幼儿葛宇晴开心地说。教师王红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欣慰地说:“制作纸鸢前,我先带孩子们诵读《村居》,让他们在诗词中感受纸鸢的韵味,还为他们讲解了非遗纸鸢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看到孩子们既能收获知识与快乐,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这就是活动的意义所在。”

“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扩大非遗传承的人群覆盖面,非遗这片池塘才不会枯竭、沉寂,让我们的文化瑰宝永远流传。”教学园长谢博宇感慨道。

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李华几乎每次去市第十八中学讲课都会“拖堂”。用她自己的话说,“学生们常常意犹未尽”。

课堂上,很多学生在她的示范下,拿起剪刀在纸间游走,几经尝试,终于剪出心中理想的图案。学生王龙的奶奶就会剪纸,剪纸也是他儿时的记忆。得知李华要来学校教授剪纸,王龙立即报名参加学习。课堂上,他拿起剪刀,有样学样,一会儿工夫就剪好了一幅喜字。喜悦之余,王龙说:“剪纸也好,其他非遗项目也罢,以后只要我有精力和空余时间,我一定第一个报名参加。”

“让学生现场体验剪纸的魅力,从而身体力行去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华说,学生们看到她创作的新技艺彩色剪纸后都会惊叹,“原来剪纸也可以五彩斑斓”,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也纷纷拿起剪刀尝试剪纸。

“老师,看我编的‘哪吒’多好看。”4月15日,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的幼儿赵璟汐高高举起手中的相框高兴地说道。

2023年3月起,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为幼儿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厅,每周为幼儿开设两次体验活动,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感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精髓,加强幼儿了解、传承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中,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和感受非遗带来的独特魅力,同时能够了解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幼儿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培养幼儿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025年元旦,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非遗手工作品整理出来,自己定价、贴签并策划了非遗作品义卖活动,爱心义卖取得的善款全额捐赠给了海勃湾区第六小学一名重病学生。”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教师殷晓丽说,“本学期我们还将结合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全方位、多角度、重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幼儿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这个活动真是太好了。在今年的爱心义卖活动中,我买了一个孩子做的艾锤,既美观又实用。”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学生家长胡雨桐说。

“哇!这个妆好漂亮呀!”4月22日下午,海勃湾区第五小学的教室里,学生们围成一圈,聚精会神地看樊雨沫在脸谱上画戏妆:用肉粉色油彩打底后,仿佛给皮肤上贴了一层“面膜”,再依次用红、黑色油彩勾勒出眉毛、眼睛和嘴巴,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声。

在海勃湾区第五小学的童雅舞台上,一场与非遗的邂逅正悄然展开。当画脸谱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走进校园,犹如一阵春风,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而独特的色彩。

“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以‘面向全体、彰显个性、培养兴趣’为宗旨,本学期共开设无人机、啦啦操、棋类等57个童心社团,其中非遗项目10个,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剪纸和刺绣等技艺,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热爱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海勃湾区第五小学副校长吉亚利说。

接触挂毯织造之前,张资奇是个腼腆的小伙子,学习挂毯织造一年多后,他整个人都自信了不少。“每次学习挂毯织造的时候都觉得心特别静,一点一点织造的过程很治愈,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它学好。”张资奇对记者说,“学习挂毯织造能帮助我静下心来,更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也让我体会到我们这一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进校园不仅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还要让其常驻校园。乌海市第七中学(乌海市第一中学分校)将挂毯织造技艺作为每周四的劳技课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式学习,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该校工会主席图雅告诉记者,将非遗项目挂毯织造技艺引入校园劳技课,旨在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更多非遗项目进校园的方式和途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的力量。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