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见证煤海变迁的珍贵宝藏 ——“北疆文化润家园”系列报道之六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4-03 10:01:08

原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 (资料图)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刘春霞

2024年10月,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原乌达矿务局和原海勃湾矿务局被列入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这一荣誉不仅是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煤炭企业的唯一殊荣,更实现了自治区煤炭板块国家工业遗产零的突破。它标志着乌海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历程被永久铭记,也开启了工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艰苦创业 奠定发展基石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计划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决定开发煤炭资源富集的乌达和桌子山煤田,作为包钢燃料煤供应基地。1958年,一声令下,“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轰轰烈烈地展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告别家乡,奔赴乌海矿区,用汗水浇灌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彼时的乌海,戈壁荒漠、荒无人烟,自然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工人们到达这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煤窑旁寻找避风的斜坡,沿着水平方向挖数米,前面垒上几块石头,拿板皮钉一个门,再搭上檩条和笆子,上面盖几锹土,便成了一处住所。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风餐露宿、肩挑背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国家建设的满腔热忱,开启了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原桌子山矿务局)的筹建工作,并于1959年4月正式成立。

此后,依托两大矿务局,1961年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建立,1976年合并成立乌海市,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在黄河之滨崛起。在计划经济时代,两大矿务局为国家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煤炭资源,累计生产煤炭数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鲜明时代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留下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成为乌海这座新兴城市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柱,也是乌海人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光辉记忆。

科技赋能 铸就行业辉煌

1983年,乌达矿务局三个生产矿先后安装使用了综采机和综掘机,煤矿工人彻底告别了肩扛背驮的原始开采模式,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矿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1990年11月,乌达矿务局黄白茨煤矿平硐的接续井——现代化矿井黄白茨矿斜井工程移交投产,该工程创造了全国同类矿井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新纪录。20世纪90年代初期,乌达矿务局三个生产矿先后达到部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水平。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划归原神华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更名为神华集团乌达矿业公司和海勃湾矿业公司。

2008年,乌达矿业、海勃湾矿业等4家企业合并重组,成立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成为一个集焦煤生产、洗选、焦化、煤化工及矸石发电为一体的综合能源企业,企业规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20年起,乌海能源公司加大煤矿智能化建设力度,实现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零”的突破,建成国内首个5G矿井全覆盖通信系统、1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2处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矿井、5处煤炭工业协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1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双十佳煤矿”,名列内蒙古自治区年产值超百亿企业行列,标志着国有煤炭企业走出了一条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蜕变的奋起之路。

工业遗产挂牌 打造文化名片

此次原乌达矿务局和原海勃湾矿务局工业遗产实体项目包含12个分物项(30余项核心物项),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涵盖办公大楼、煤矿平峒、机器设备等,见证了我国煤炭工业的起步与发展,记录了乌海工业文明发展历史。

这些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行业、地域、时代和人文特征,且保存完好、产权明晰,具备完整性、唯一性和便于利用保护等特点。

站在新的起点,乌海能源公司将全力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公司计划积极筹建乌海能源公司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党性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聚焦国家能源的文化传承和高质量发展,讲好乌海工业故事。借鉴同类项目建设、设计、运营经验,打造集企业文化宣传、党建引领、工业文化研学、工业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带动城市流量,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从“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的激情岁月,到智能化矿井建设的崭新时代,乌海能源公司始终秉持初心,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公司将以工业遗产保护为新起点,传承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传承工业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续写煤炭工业发展的精彩篇章。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