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丰富的墙体彩绘。
器械齐全的活动广场。
充电设施满足群众需求。
群众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更新让乌海城区焕发新活力。
■统筹“五区一河”治理 全方位打造美丽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当城市随着发展大潮阔步向前,曾经居民眼中的温馨家园随着时光流逝变得沧桑。老旧小区改造,不仅续写了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更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
地下管网从年久失修到全部换新,小区路面从破损难行到平坦畅通,住宅楼外墙从斑驳脱落到更新粉刷……从“里子”到“面子”,从“硬件”到“软件”,老旧小区抹去了岁月留下的痕迹,焕发出勃勃生机,带给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更新 旧貌换新颜
“就是一条街,其实一座楼。”这句话说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海勃湾城区,那时的主街路只有新华街和人民路,唯一的楼房也只是一座砖拱式小楼。沿着这两条主街路延伸出越来越多的道路,建起了一片又一片的平房住宅。
在那时,平房住宅是很多人的基础性住宅,且由于新建住宅面积小,部分住户还需分户居住,能够住上楼房的更是少之又少。
1985年,海勃湾区第二幼儿园东面,名为黄河统建楼的住宅小区建成。据《乌海市志》记载,小区总面积2.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69平方米,配套设施有上下水、电、集中供热及与市区主干道连接的道路。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垃圾清运站、商店、邮局等。黄河统建楼便是当年人们最渴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优质住宅模样。小区里只有两种户型,大的70多平方米,小的50多平方米,集中供暖、有上下水、有抽水马桶。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就是“顶配”住宅。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孙先生回忆,1992年春天,他打听到黄河统建楼腾出了一户房,便使出浑身解数,找到房管局领导软磨硬泡,最终拿到了房门钥匙。“虽然是仅有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子还有点旧,但在当时非常满足,终于住进了楼房。”他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住宅建设形式及投资来源广泛,有个人批地建房,一般是平房,小二楼等;单位集资建房,一般是国家免税费,单位出配套,职工个人出房屋造价费,以砖混4至5层楼居多;有房管部门利用房改回收资金建的统建楼房,主要供市、区行政机关职工居住;部分开发公司建的商品住宅向社会销售。20世纪90年代后,海勃湾区开始开发大庆、铁南等住宅小区。海南区、乌达区的住宅标准、配套设施也在进一步提高。
进入21世纪,我市不断加大旧城改造、滨河新区的建设力度,一座座集水电暖气等现代化设施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老楼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久失修,供电线路和供水管网老化,排污设施落后,缺少居民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成为生活环境差的小区,也成为许多居民难以言说的痛。
202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全国推开。近年来,不仅老旧小区容光焕发,就连城市面貌也因这一改变而变得光鲜亮丽。
全方位改造 老房启新篇
近些年,我市三区同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小区内的裸露地面全部绿化、硬化,单元门换上了带有密码锁的新门,斑驳的楼道粉刷一新,地下部分需要改造的水电气暖管线也全部换新,一个个老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旧楼房展新颜。走在大街小巷,那些曾经外观斑驳的旧楼房已成为城市更新最亮眼的一笔。
走在海勃湾区长青西街,道路北侧“银海花园”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崭新的门禁系统阻隔了一切外来车辆,小区居民都需刷卡出入。一进小区大门,楼体上“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等话语振奋人心,彩绘墙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相亲相爱。小区居民王芳说:“小区改造后,最喜欢的就是这面彩绘墙,上班下班都会给我一种激励。它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绘就五彩斑斓的中国梦。”
再向里走,新修的柏油路干净平坦,道路两侧和楼前的停车区划分清晰,新能源汽车充电区、小区活动广场等一应俱全。小区内的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上,儿童游乐区、健身区、休闲区等功能区齐备。小朋友在攀爬架下荡秋千、玩儿跷跷板,相邻的组合滑梯上,孩子的笑声此起彼伏;不远处的健身区内,高低杠、转腰器等器械备受居民的欢迎;休闲区内,邻里们围坐在一起说着家常……“我们小区改造后是大变样,地下的水暖、排污管道全部换新,地面上全部重新硬化,用柏油路和面包砖区分开小区道路和停车区,楼体做了保温并粉刷一新,单元门换新,楼道刮了腻子。”正在遛弯的居民马峰一一细数着小区的变化,他说,“我们整个单元把老旧的排水管换了新,我家紧跟各个施工队的脚步,换了窗户,装修了厨房、卫生间,买了崭新的浴室柜、马桶,就连客厅用了十几年的茶几、电视柜也换成了当下最流行的款式。不仅我家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步伐重新装修,那段时间,全小区的电钻声此起彼伏,仿佛奏响了一曲小区改造的欢乐乐章。”
步入海勃湾区站南东小区,黑褐色的柏油路、清晰的标线、崭新的停车区、造型别致的花坛、古色古香的凉亭、鲜艳漂亮的景观小品、崭新的楼体立面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新面貌。春风里,居民在健身步道上三五成群地漫步着,凉亭中,大家打着扑克,聊着天。居民闫二莲告诉记者,小区使用年限长,近些年,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墙面破损、道路坑洼,着实影响居民生活。“改造前,只要下水道返水,污水就会从一楼住户的地漏、洗碗池往出冒,我们住在楼上的居民不能排污。虽然脏水没进自己家,但谁也不舒坦,每次大伙儿集资雇人疏通下水,可管道细、排水本就不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疏通也不成。”他说,“小区改造,给排水、供暖管道全部换新,再也没有发生过污水倒灌的情况。小区还新增了活动室、健身器械、棋牌桌、健身步道,就连曾经停得歪七扭八的车辆也有序停放,里外焕然一新、井井有条,这老旧小区改造,老百姓是真得到了实惠。”
与此同时,我市的酒厂楼、三中住宅、卫校楼、建委楼、邮政楼、就业楼、公安局住宅楼、先锋西街中行楼等住宅是单位的职工住房,或集资、或分配,但随着年代久远,缺乏管理,这些楼房成为居民眼中的“鸡肋”。在老旧小区改造进程中,这些住宅楼先后被划入改造范围,同样迎来改造后的新生。
老小区升级 迎接新生活
老旧小区改造分三大类,基础类,包括水、电、暖等地下管网;完善类,包括路灯、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提升类,包括绿化、物业、加装电梯等。改造进程中,主要以基础类为主,同时根据各小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完善小区的其他功能。主要包括小区排水、供热、供电、消防、安防、道路、绿化、照明、停车场、新建(改建)物业用房,拆除违章建筑、光纤入户、架空线路规整(入地)和零星维修等基础类改造;建设充电设施、居民活动室、无障碍设施、健身器材、智能快件箱、小区内或周边文化休闲设施、体育锻炼场所、适老设施、电力增容等完善类内容;统筹推进社区养老、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提升类内容。
同时,住建部门在改造中推进“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推进楼道环境改善,提升楼体面貌,重新粉刷楼道墙面、楼梯扶手,维修楼梯踏步,清理楼道乱堆乱放,对未做节能改造的楼栋进行节能改造;完成给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热管网改造,彻底解决了管网老化、跑冒滴漏、暖气加压不足的问题;增加社区绿化,打造慢行系统,实施小区照明改造,增设健身步道,连接片区内部绿地与休闲活动场地等;因地制宜设计休闲健身广场,配置棋牌桌椅、休闲廊架、垃圾分类投放站等基础设施;根据居民需求增设电动自行车、汽车充电设施,同时改造小区及周边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等配套设施等。
“小区升级,生活变得无限美好。”居住在海勃湾区白云庭苑小区的王梅讲述,小区初建成时,算是海勃湾排得上名的高档小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设施不断老化,变得越来越破旧。前些年改造后,排水通畅,暖气暖和,小区环境变美,就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也安排了。“每天早晨出了大门就犯起了难,早饭是到粥饼店还是面馆,粥饼店是吃包子还是油条,选面馆吃饸饹还是拉面,最后还和邻居一起到早市里边吃边逛。”她高兴地说,“吃完饭到公园散散步、跳跳舞,之后的事情还有很多,到附近超市看看有啥打折的,去楼下的菜市场买点儿肉蛋生鲜、蔬菜水果,顺路还要到药店买点儿降压药,到干洗店取衣服……去的地方虽然多,可都在小区周围,抬脚就到,花不了多少时间。”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我市坚持科学谋划、问需于民、因圈施策、多元参与,全力打造集舒适安居圈、便民消费圈、社区文化圈、优教普惠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城市颜值圈、服务响应圈于一体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安居、购物、就医、休闲、娱乐……皆在步履之间,人们居住安心、消费便捷、生活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