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随86处建井二队来到公乌素,承担续建二号井井巷工程。当时的娱乐活动极少,看电视更是无从谈起。唯有露天电影成了当时极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享受。
当时,公乌素矿区的两个煤矿经常放映电影,离家属住宅区均有一段距离。露天矿更远一些,还需翻过铁路才能到达。尽管这样,丝毫不影响我们小孩子的兴致。室外看电影最好的季节自然是春秋时节。春天和风习习,人们早早吃了晚饭,便三五成群地赶到放映地。小孩们尤其性急,为占据一个好的位置,等不到菜熟,便迫不及待地将刚出笼的馒头或窝头抓两个,捞一块咸菜便跑出门去。原来还有比我们更早的,因为在距银幕5米左右的正中间已经摆好了小板凳,甚至还有几块砖头,显然也是占位置用的。大家也不计较这些小事,让开摆石块和小凳的最佳位置,在靠边的地方随便坐下,趁着天还没有暗下来,便山南海北地闲聊起来。工作中的交流、技术方面的切磋、邻里间的沟通、小孩们的学习……在电影尚未开演之前,在其他场合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
有一天傍晚,正当放映员调试胶片时,天空突然飘来了乌云。人们最怕的就是下雨,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放映机刚转动起来,雨点就落了下来。大家默默地祈祷,老天却不听你的,雨由细到密、由缓到急,越下越大。放映员见状,只好停止放映。人们纷纷往家里跑,有一位刚升井的矿工迅速脱下自己来不及换掉的雨衣,将放映机包得严严实实,而他自己却淋着雨,也许是这些举动感动了上天,就在大家忙碌的时候,雨渐渐变小了。时间已经很晚了,是等下周再放映,还是继续放映,放映员看着稀稀拉拉的人们拿不定主意。当他看着人们渴望的眼神,决定重新放映,人群中有人鼓起了掌。在征得领导同意后,高音喇叭里传来了女广播员亲切又兴奋的声音:“职工和家属同志们,今晚的电影继续上演……”尽管已近晚上11点,好多人还是不顾疲倦,兴致勃勃地从四面八方赶到放映场地。
过去风沙天气频繁,经常影响电影的正常放映。每当风沙来袭时,大家有的协助放映员加固扯银幕两端的木杆,有的捆绑固定银幕的绳索。有一次,大风突然将银幕卷起来,抛向空中。人群中立刻跑出几条大汉,迅速抓住高高抛起的绳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银幕重新固定好。
那时的电影多是战争题材。如抗击日寇的《地道战》、解放战争的《南征北战》、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焦裕禄》和《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等。银幕前,无论男女老少,都被电影中的正面人物所感动,义愤填膺地痛恨反面人物。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看到银幕上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时,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被日本鬼子活活烧死的事,泣不成声地控诉起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使娱乐场地瞬间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文化娱乐活动愈来愈丰富多彩,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我始终忘不了早年看露天电影的那种感觉。当年电影中的爱恨情仇,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鼓舞着大家的斗志,陶冶着大家的情操。银幕前,干部工人的坦诚相待,工友之间的沟通切磋,邻里之间的互相谦让,少儿之间的无猜无忌……无形中让干群之间、工友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好、更加和谐、更加团结。好难忘啊!看露天电影的那些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