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婷精心摆放绘制好的黄河石。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丁宇婷 文/图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明。黄河流经乌海这片土地,不仅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沉淀下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让乌海成为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自然馈赠 黄河与乌海的生态奇缘
2013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乌海湖由此诞生。乌海湖的出现,形成了沙漠与湖泊奇妙共生的独特景观,沙岛点缀在碧波之中,勾勒出我市一湖碧水、金沙环绕的壮丽景色,绘就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黄河给我们带来了乌海湖,还有两岸秀美的风光,让乌海有了山清水秀的好生态!”在乌海生活了50多年的老矿工刘长春感慨地说。如今,闲暇之时,他就爱到乌海湖畔转转,享受湖风轻拂、赏花逐绿的惬意时光。
从事20余年绿化工作的园林人刘宇旺同样对黄河水满怀感恩之情。他深知在乌海种树不易,而引黄灌溉工程让乌海的绿色变迁成为现实。从东山之巅到城中公园,黄河水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绿意盎然。
在黄河水的润泽下,乌海的生态观光农业也蓬勃发展。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拥有万亩葡萄园,50多个葡萄品种在这里扎根生长。盛夏,葡萄园绿浪翻涌;金秋,串串葡萄如宝石般挂满枝头。经过一道道工序,串串葡萄摇身一变,成了芳香四溢的葡萄酒。
“过去大片灰秃秃的黄土滩变成了一亩亩翠绿的葡萄田,村里有了沿河景观带,商机也越来越多。”海南区黄河村种植能手王胜云带领农区居民一起种植葡萄,发展采摘和林下经济。黄河带来的生态红利,让他和农区居民的生活充满希望。
文化传承 黄河畔的艺术回响
黄河不仅孕育了乌海的生态之美,更滋养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作,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实地勘察、复核,健全完善档案,建立文物保护情况台账。
黄河文化一直是我市文艺创作的重点选题之一。我市紧扣黄河文化主题,繁荣艺术创作。歌舞剧《三线印记》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荣获国家、自治区级荣誉15项;歌曲《来沙漠看海》荣获自治区“优秀村歌”称号;舞蹈《黄河泥娃》获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内蒙古地区群众文化少儿组一等奖。
同时,我市持续推进交响诗颂《黄河向海》、舞台剧《天边的乌达》等作品的创作排练,完成原创舞蹈《黄河儿女》、歌曲《黄河之魂》等作品的创作。这些文艺作品,以黄河文化为源泉,为城市“代言”,不断提升乌海的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
我市积极打造黄河文化创作基地,不断丰富黄河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2018年,“黄河石创作室—乌海市黄河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创建,随后举办了鲁婷黄河石作品展。其黄河石彩绘和“福河女儿系列”壁画创作吸引了众多居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黄河母亲般的形象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看着这些形态不一的黄河石,感觉每一块都有独特的故事,我想通过绘画将黄河母亲的恩泽表达出来。”鲁婷说。
文旅融合 奏响发展新乐章
我市充分利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将黄河文化融入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规划之中。海南区以黄河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线,打造特色文化体验片区。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云飞酒庄成功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漠海山境露营基地入选国家3C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黄河文化,我市还发布了蒙西大环线、五城三沙大环线等主题精品线路,实现与周边沿黄盟市资源交互。在海南区西行客栈,一块重67吨、刻有“黄河入蒙首站”字样的黄河石格外醒目,80米的黄河“几字弯”手绘墙长卷生动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黄河母亲”雕塑则寄托着人们对母亲河的深情。这些独特的文化标识,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市还依托黄河、沙漠等自然资源,举办各类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沿黄九省区乌海湖公开水域游泳比赛、马帮大会、全国沙漠纵队越野比赛、沙漠徒步挑战赛等赛事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让黄河文化在体育竞技中得以更广泛传播。
从生态之美到文化传承,再到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我市正以黄河文化为纽带,奏响一曲激昂奋进的高质量发展乐章。
未来,乌海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继续深挖黄河文化内涵,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