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银高铁乌海站站房工程已基本完工,站前广场正加紧施工。
站台内外施工忙。
修理管道。
补植苗木。
开挖地面。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春启新程,万象更新。河水解冻,潺潺流淌;柳树抽芽,绽放新绿;小草破土,感受春的气息……
春,不止“绿芽新绽、鸟语花香”的自然复苏,也象征着新生与希望,更是施工建设的新起点。此时,建筑工地上,机械轰鸣、工人干劲十足,奏响了建设的奋进之歌;园林绿地中,园丁浇水、修枝,养护工作有序开展;大街小巷,人们抓住春的机遇,用双手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城市建设全速推进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乌海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包银高铁、小区建设等项目建设奏响了激昂的“春日奋进曲”。
记者在包银高铁项目乌海站工程施工现场看到,雄鹰展翅造型的乌海站站房已基本完工,站前广场上作业车辆往来忙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站房内部,综合服务中心、闸机、单向门等设施已经完备。走进一站台,水电工人借助剪刀机升至屋顶安装电缆、固定桥架;另一边,工人正在进行仿清水涂料喷涂前的打磨、平整工作;顶部,工人系好安全绳,为屋顶铺设防水卷;四站台,有工人在电梯井内争分夺秒,也有不少人有条不紊地进行地面铺设工作。站台外,机械车辆清理着周边的建筑垃圾。“站房、站台前期建设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目前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安装电缆后方便接入站台灯、动态标识、静态标识等,仿清水等涂料主要用在站台廊柱、屋顶等处,相当于给它们涂脂抹粉。”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包银高铁站房工程项目经理部技术部郭于琛介绍,3月1日施工队伍入场复工,由于天气较冷,气温没有完全升至零上,还有一些工作需待天气变暖才可施工。
据了解,乌海站是包银高铁全线最大的新建站,地上2层、地下1层,长168.8米、宽56.3米、高21.79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旅客地道宽10米、高3.7米,总长约262米,建筑面积约5795平方米;站场设计规模4站台11线,其中1、2站台为高速站台,长450米,3、4站台为普速站台,长550米。建成后,采用“高普共建、上进下出”的运营模式,在全区首次实现立体式“无缝换乘”。建成投用后,乌海站将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可同时容纳1200余名旅客候车。
目前,位于乌海站站房东侧的站前广场工程和站前路工程总体工程量已完成超40%,正在进行落客平台施工;位于站房南北两侧的10千伏配电所及给水所、信号楼及车站宿舍食堂两个站房附属工程,装饰装修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乌海站站房预计6月上旬完成各项功能验收;普速站台预计3月下旬全部完工、6月下旬投用;高速站台预计4月下旬全部完工、12月下旬投用。
与此同时,随着包银高铁内蒙古段最后一座桥梁顺利合龙,包银高铁内蒙古段实现桥梁、隧道全面贯通。待包银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从乌海乘坐高铁列车到银川不足1小时,到达呼和浩特需2个多小时,到北京也只需4个多小时。届时,乌海将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全国的“经济圈”“生活圈”和“朋友圈”。
城市中某小区建设施工现场,大型挖掘机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挥动着钢铁巨臂,将一斗斗的土方轻松挖起,精准地倒入一旁等待的渣土车中。渣土车满载着黄土,沿着规划好的路线鱼贯而出。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着醒目的工作服,切割面板、建设材料库;测量员手持仪器,专注地测量着场地的各项数据……
乌海市海勃湾区甘德尔街延伸线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现场,一座座在建高楼仿若破土而出的春笋般节节攀升。建筑主体被细密的绿网包裹,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与湛蓝天空相互映衬,成为城市中独特的景致。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碌不停,脚手架纵横交错,构成坚实骨架,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梦想,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奏响了一曲充满力量与激情的建设乐章。
城市治理全面拉开
3月10日,在海勃湾区人民路新天地市场外围城市内涝治理施工现场,工人师傅沿着预先标记的线路切出破拆范围,破拆机紧随其后,钢铁钻头深入地面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挖掘机挥动钢铁巨臂将水泥块运送至收集车上。
开沟工作完成后,起重机伸展着巨大的吊臂,缓缓吊起一节节粗壮的管道,施工人员紧密配合,指挥着管道平稳落入挖好的沟槽。紧接着,工人下到沟槽,进行调整、固定、焊接、回填等工作。
“人民路是海勃湾区的主干路,人流多、车流量大、交通情况复杂,为了减少对群众出行的影响,我们施工单位选择每60米的小段施工方式,基本上能实现一天一段一完工。”现场负责人张建斌介绍,人民路万达桥下每年因为雨后积水导致道路阻塞。这段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全线长880米左右,挖掘深度在1.5米左右,使用的是dn800的钢带波纹管,将在甘德尔街路口向西连通,预计在4月15日完工。
与此同时,乌达城区内涝治理系统化工程(五期)项目已开工建设,搭建施工围挡、机械车辆入场施工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该项目计划对乌达区神华大街、民达街、新达街等15条道路进行雨水管网铺设改造工作,雨水管网铺设19.159公里,预计11月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乌达区防洪排涝体系,改善乌达区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乌达区的区位优势。
乌达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工作人员李萌介绍,施工前期,各相关单位召开协调会,摸清地下管线敷设情况,避免施工造成地下既有设施破坏;项目开始后,要求施工单位在落实好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同时,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要紧扣时间节点,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工。
在海南区海拉路,破拆机、挖掘机、运输车辆往来作业,工人在机械车辆的帮助下安装管线、砌污水井;东山路上,工人正在搭建施工围挡,为即将开始的施工做准备。
海南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乌勒图纳森介绍,海南城区部分路段地下排水管道为水泥管,由于年代久远,管道老化腐蚀淤堵严重,经常出现管道塌陷、污水外溢、雨天渗流等情况,给居民生活和出行安全造成影响。今年,海南区全面开展海南区城区排水设施改造工程,共计改造海南城区海拉路(巴音陶亥街—污水加压一级泵站段)、巴彦乌素街(东山路路口—海拉路段)等7条主街路的排水管网6194.2米。项目完工后不仅解决城区部分地下管网年久失修的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提升污水处理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防洪排涝,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依据计划,各个街路的开工和完工时间不尽相同,总体工程计划11月完工。”乌勒图纳森表示,这些路段施工时将临时封闭或半封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噪音和粉尘,尽量降低对群众的影响。希望大家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居住在施工区域周边群众出行时注意安全,家长叮嘱儿童尽量别靠近或进入施工区域,切勿在窨井和施工机械旁追逐玩耍或逗留。
绿化养护全面开启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我市迎来了春季植树、补栽以及绿化养护的黄金时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品质,营造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三区园林部门于近日全面启动春季绿化养护工作。
在海勃湾区东环路(S217辅道),园林工人正将枯死的树木、树根进行清理。现场施工负责人贾先生介绍,去年长约1公里的绿地栽种了胡杨、旱柳等树种,由于水土不服成活率低,今年全部改种耐旱、易成活的沙枣树。“挖树坑、栽种、填土、打圈、浇水,根据实际情况还需给树木上生根粉、做支架等,加大新栽树木的成活率。”他说。
浇灌返青水是春季树木养护的关键环节。园林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组织力量为各类植物补充水分。一条条水管蜿蜒伸展,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唤醒沉睡一冬的植物,为它们春季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保障。
在海勃湾区第十五幼儿园南侧的口袋公园,园林工人邵瑞生拎着工具袋、穿梭于绿化带,逐一检查灌溉系统的阀门、管路。他跪坐于地面,手握螺丝刀、虎头钳用力拧下连接旧管路的钢丝,更换破损的大喷头,最后拧紧固定,确保管路连接牢固。紧接着,水车到位,随着阀门的开启,水流通过新管路,发出“哗哗”的声响,均匀地喷洒在每一株花草树木上。
“如今,绿地已经返青,这几天的浇水工作尤为重要。”邵瑞生指着泥土中萌出的绿色告诉记者,他干园林工作已经7年,栽树、种花、浇水、拔草、布管等工作都干过。这些天,他都要挨个检查、维修喷头和管道。仅灌溉系统就有大喷头、小阀门等十几种配件,管路通不通是能否浇水的关键。
春季绿化养护工作,修剪是重点任务之一。记者在海南区巴彦乌素街看到,园林工人正仔细甄别,精准地剪掉枯枝、病枝、过密枝以及伸向道路中间、遮挡交通标识和路灯的枝条。地面上,工作人员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一边设置警示标识,疏导过往车辆和行人,确保作业区域的安全;一边将修剪下来的树枝搬运装车。“这些行道树生长多年,部分枝叶过于繁茂,给行人和驾驶员带来诸多不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必须及时修剪。”现场一位园林工人说道。
海南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钊介绍,春暖花开,正是绿化养护的“黄金期”,我们秉持“因地制宜、科学规范”的原则,从3月10日开始春季绿化养护工作,并根据天气变化,调整作业计划,使道路两侧生长多年的松柏“换新颜”。对于行道树,要遵循整齐划一、外形美观、利于生长的原则,着重修剪重叠枝、根生枝、下垂枝、病虫枝以及影响群众出行的树枝。
与此同时,结合浇灌、修剪等工作,我市同步开展了科学施肥、预防病虫害等工作。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精准调配肥料,确保植物能获得全面而充足的养分,同时通过喷洒药剂等手段,控制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守护植物健康。
此外,园林部门还积极开展绿地卫生清理工作,组织人员对绿地内的落叶、枯枝、杂物以及白色垃圾进行全面清扫,做到日产日清,确保绿地环境干净整洁。
春季绿化养护工作对于全年城市绿化景观的提升至关重要。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各项养护措施落实到位,让城市处处绿意盎然,为市民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