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鬼秤”、电池“体检”、 适老化要名副其实…… 三月,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3-10 13:52:59

本报记者 韩建慧

集贸市场缺斤短两将被要求“退一赔三”;新能源汽车年检时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测将成为必检项目;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将取消门诊预交金;《适老家具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实施……3月份,一大批新规落地,从消费者权益保障到公共健康服务,从绿色出行到适老化改造,每一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规正在如何多维度织密民生保障网?对于这些已经落地的新规市民有何看法?

消费者权益保障再升级:打击“鬼秤”利好各方

如果问,老百姓逛集贸市场,最郁闷的事是什么?“缺斤短两”这事儿准能排第一。明明是物美价廉的蔬果,新鲜的鱼、肉,摊主甚至还给热情地“抹了零”,可回家一复秤,居然少二两。这时候才恍然大悟,那些看似热情周到、赔本赚吆喝的便宜话儿,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把戏,心里可真叫一个窝火,只能感叹一句“买家没有卖家精”。

许多市民都曾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受访者黄雅琪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在一农贸市场的流动摊买草莓,摊主热情地表示,自己卖的草莓是全市场最便宜的。“我心想这么便宜就多买点吧,要了一大桶,现场称重是3.5公斤,回家一复秤,连桶加上还不足3公斤,是典型的八两秤。”她说。

无独有偶,市民刘波也曾因为类似问题与卖猪肉的商家产生过争执。“我要拿到公平秤上去复称,对方就把我付了钱的猪排抢走了,还骂骂咧咧说我是去找茬的。”他说。

“我虽然不确定是否遇到过,但一直觉得有可能存在这种现象。”当记者用“是否曾遇到过鬼秤”这个问题随机采访时,不少受访者这样说,“市场里基本都设置有公平秤,但其实去复秤的人很少。我还听说有的电子秤是可以调节的,比如说用遥控或者密码作弊,相关部门来抽查的时候就迅速恢复,很难抓到现行。”市民林夏这样说。

不过,这样的问题,或许会随着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而得到解决。《管理办法》明确,经营者利用具有作弊功能的计量器具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构成欺诈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退一赔三”的规定。

退一赔三,看起来似乎只是多了一个惩罚标准,实则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升级的重要体现。须知,过去对“缺斤短两”的处罚多停留在行政罚款或责令整改层面,而新规引入“惩罚性赔偿”,将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体现了从“事后监管”向“事前威慑+事后重罚”的治理思路转变。

受访者普遍对此拍手称赞。市民刘波说:“以前遇上了大多数自认倒霉,举报对方只能出口气,还得花不少时间。现在有了‘退一赔三’这个具体的处罚办法,消费者就有了维权的动力和底气,能形成主动监督的氛围。”

“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市民林夏说,“首先把计量违法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直接挂钩,表明国家正通过法律手段细化对市场欺诈行为的打击,强化法治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其次通过打击作弊行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保护诚信经营者的利益,促进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生态。”

从事蔬果生意的受访者高国栋也很高兴:“大家都诚信经营,市场秩序就会越来越好,我以前常常听年轻人说,宁愿去线上买贵的蔬果,也不愿意来农贸市场买,就是怕秤不准。现在违法成本高,就会倒逼商家诚信经营,对于咱们来说,其实也是利好农贸市场,是提高农贸市场与电商竞争力的好事。”

新能源汽车有了新要求:不再担心被“车界网红”坑了

新能源汽车因其使用成本低、噪音小、环保节能成为汽车市场里的“宠儿”,但对于一部分车主来说,选择新能源汽车,多多少少还有一些隐忧。这些年,可没少听说新能源汽车发生“热失控”的问题。

市民陈思媛就很想换一台新能源汽车,可开惯了“油车”的丈夫却始终不同意,原因就是听说新能源汽车电池不耐用,还容易热失控发生自燃等问题。“他天天吓唬我,说你该不是想开个大‘火炬’吧。”小陈无奈地说。

小陈丈夫担心的问题,其实并非无稽之谈。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专家分享数据显示,从2018年1月至2024年11月,该中心共收到企业报告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1730余例。截至2024年6月,我国实施新能源汽车召回387次,涉及车辆约701.7万辆,其中涉及动力电池可能导致火灾风险的共计65次,涉及车辆44万辆。

除了担心电池不安全,老百姓还担心电池不耐用以及二手车“不值钱”的问题。“电池是二手估值最重要的部分,可这没标准,真不好说呀。”已经购入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宋杰这样说。

鉴于这些问题,首部新能源汽车年检的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下称《规程》),3月1日正式实施。这次可不光是纯电动车,连插电式混合动力(包括增程式)电动车都得乖乖年检。

按照《规程》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测将成为必检项目。对于营运新能源汽车而言,充电和放电时动力电池的温度和电压都将成为检测项目。

不少车主都对此表示欢迎,大伙儿觉得,这《规程》来得可真是太及时了。“现在动力电池安全充电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测成了必检项目。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充电温度不能超过65℃,三元锂电池不能超过60℃,这个温度设置相当科学,离电池热失控的临界温度还有很大安全余地。而且电机温度、控制器温度这些关键部件也都要检测。说白了就是给车做个全身体检,防患于未然。”宋杰说。

至于运营车还需要对充放电时的电池温度、电压进行检测等规定更是得到大伙的认可:“这些车每天高强度运转,安全性确实得重视。”

那么,新能源车辆年检标准严格了,对于车主来说不是增加了维修和保养的成本吗?短期来看确实如此。尤其是开早期新能源车的车主,检测费用和维修成本都可能会上涨,而且如果电池年检不过关,换电池可能至少要“半个车价”。

但大多数车主还是对此表示认可,因为就长远来看,这项新规其实是扶持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的“卫士”,也给车主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它能将风险防控前移,检测的标准高,车辆自燃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与其等出了事再后悔,不如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且为适配电池检测的要求,补能产业也会升级服务标准,改造老旧充电站,以适应检测需求,比如华为就推出车载AI电池检测模块,可在行驶中实时分析电池状态;宁德时代则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检测数据动态调整保费,形成“检测—保险”服务闭环。未来车主或可通过年度电池健康报告,享受差异化的充电优惠、延保服务。

当然,最重要的是,车主选购车辆时将会更为关注车企的BMS技术实力,如同查看燃油车发动机参数,那些技术不过关、安全性能差的车企会被市场“劝退”,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留下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好车,再也不用担心买到“网红车”了。

提升适老家具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银发经济从“概念倡导”转向“精准供给”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2024年我国总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为14082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也带来了对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但与之对应的是,目前适老家具市场渗透率尚不足5%。我们每天都在说银发经济大有可为,但事实上,精准投放的力度并不乐观。

以适老家具市场为例,许多受访者都在“吐槽”那些不靠谱的适老化产品。市民萨仁就抱怨说,她曾从某网站买了很火爆的老年人“起身扶手”,但这扶手并不牢靠,身材高壮的姥爷每次靠它起身都显得“颤颤巍巍”,她问了客服后才知道,这款扶手最大承重只有80公斤,而姥爷的体重已超过90公斤。

“很多标榜着适老的家具根本不靠谱,比如茶几、床头柜边缘都没做过圆角处理;一些护理床,护栏高度还不到40厘米,怎么能防得住一个成年人翻身啊。更别说护理床搭配的餐桌、洗头盆、便盆等,又小又浅,电动床遥控器密密麻麻都是按键,字儿小的戴着老花镜也看不见,都是花花样子中看不中用。”市民罗丽这样说。

罗丽告诉记者,她给因脑梗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的父亲买了一套号称“适老性”很强的智能马桶,“语音指令开盖、冲洗、烘干、冲水等。听起来很像回事,结果不识别我爹的口音,别说冲洗和烘干了,连启盖都是问题,我不止一次看见老爹用几乎不能弯曲的手使劲把要自动上翻的马桶圈往下按,坐上去后长长地呼一口气。”

这样的情况,或许能被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适老家具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下称《要求》)予以解决。该《要求》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根据不同老年人行为能力等级,对适配家具的结构安全、智能语音交互功能等提出了相关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适老家具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质量检验、质量评定等。

在受访者看来,这一项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指导家具企业设计生产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舒适安全的适老家具产品,推动提升适老家具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老年人使用体验感,有力促进适老家具行业健康发展,劣质产品将被淘汰,真正实现“老有所安”。

“以前银发经济就是个概念,以后可能真的能精准供给吧?”受访者孙真真憧憬说:“现在搭载AI的人形机器人不都开始进军养老市场了吗?难道一些真正能助老、为老的家具还生产不出来吗?”

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先交钱,后看病”彻底成为过去时

国家卫生健康委经过研究决定,自2025年3月起,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就医压力。为避免“一刀切”给部分群众带来不便,对不会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老年人群,可以保留预存费用等方式。对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复杂情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疗机构仍可以预收费用。

对于老百姓来说,“先交钱,后看病”其实一直是个“痛点”。20世纪80年代,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我国的医疗机构相继设立了住院预交金和门诊预交金。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看病的时候,总要提前“准备钱”,无形之中增加了就医压力。

市民张雪苗就记得几年前自己刚刚查出的Ⅱ型糖尿病时的经历。“慢病要经常复查和开药,每次都要提前往门诊卡里预存金额,有时候存少了得跑去收费窗口补费,充多了要退费,总之就是来来回回浪费时间。”

这样的情况,随着医保结算政策的逐渐完善,已经在慢慢改变。很多地方其实都已经取消了门诊预交金,我市也不例外。而3月份的这次新规出台,是全国公立医疗机构都要全面取消,并限时清退患者以前缴纳的门诊预交金。

“的确减轻了患者的就医压力。诊间实时结算推行后,看病之前不需要提前准备钱,看完病也只需要付医保结算后个人承担的那部分,确实没有看病贵的隐忧了。”张雪苗说。

但也有市民对此表示该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遇到恶意欠费的怎么办呢?反正病看过了,不拿药就不去结账,这样对医院和医生不太公平吧。”受访者李斌说。

除此之外,3月份开始正式实施的新规其实还有很多,都在如细雨润物,悄然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图景。从打击“鬼秤”到“电池体检”,从关注老人到医疗支付的温情变革,这些看似独立的新政实则共同勾勒出一幅“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改革画卷。我们相信,政策有温度,生活才有质感。未来,随着更多直击痛点的改革落地,那张托举百姓幸福的民生保障网,必将越织越密、越织越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