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
孩子们的午饭时间。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近年来,海勃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健全共享机制及构建优质教育生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推动教育集团化发展
海勃湾区深刻认识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性,采取集团化办学模式,缩小了区域内教育差距。以“名校+弱校”“老校+新校”“城区+农区”一体化发展为思路,海勃湾区精心打造了3个紧密型教育集团和6个联盟型教育集团,通过“管理联合、文化联通、研训联动、特色联创、资源联享”的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共享。
在教育集团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海勃湾区各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这不仅提升了弱校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整个区域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的成功实践,使得海勃湾区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此外,海勃湾区还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制定《“海勃湾阳光课堂”创新行动计划》和《海勃湾区阳光课堂十条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这些举措不仅营造了公平、开放、透明、高质量的教育生态环境,还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健全共享机制
促进教育公平
为实现教育公平,海勃湾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健全优质均衡发展的共享机制。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以及“阳光教辅行动”等政策的深入落实,使得学校教育资源得到了均衡配置,保障了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海勃湾区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参与式工作坊”“订单式”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益。海勃湾区还针对“新初三”教学质量提升制定了专门方案,通过命题、复习策略、模拟考试等攻略的制定与实施,力争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海勃湾区还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优化。通过建立专业技术岗位“周转池”,解决了教师需求不均衡的问题,保障了教师待遇。同时,实施轮岗交流机制,近三年实现了191名教师的轮岗交流,其中骨干教师占比高达61.78%,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此外,海勃湾区还实施银龄助教提升计划,充分利用教育系统退休人才资源,聘任优秀退休教师回到学校继续发挥作用,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为海勃湾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营造了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构建优质教育生态
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强化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方面,海勃湾区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基地平台作用,建立实习生与指导教师双向反馈机制,挖掘有潜力的实习生并鼓励其加入教师队伍;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完善阶梯式教师发展机制,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梯式成长;注重开展效率研究工程,制定数据驱动、过程强化、质量提升的三层培训机制,通过方案制定、入校指导、建设关键内容、展示交流等环节,实现管理的精细化,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学前教育方面,海勃湾区全面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对基础条件不足、整改难度大、配合度不高的民办幼儿园予以关停。同时,加快新幼儿园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提升公办园入园率,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在安全工作方面,海勃湾区切实抓好校园消防、校舍、校车、校园食品卫生、网络、心理健康、实验室危化品等各项安全工作。通过落实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强化部门联动、抓好“护校安园”工作等措施,筑牢了校园安全防线,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健全共享机制、构建优质教育生态等一系列举措,海勃湾区成功推动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接下来,海勃湾区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