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艺
空中俯瞰乌海能源公司苏海图煤矿,昔日荒废的东排土场如今绿意盎然。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实验基地,该项目融合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为矿山修复注入新力量。
“多年煤炭开采形成的渣堆排置山土壤贫瘠、结构不稳定,植被无法自然生长。现在,我们采用改性黄河底泥作为主要生态基材,大幅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增强了堆填区的结构稳定性,植物在寒旱气候条件下也能顺利生长。”乌海能源公司规划发展部规划与项目前期负责人任旭说。
据了解,“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乌海能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承担,聚焦黄河底泥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利用,以实现乌海及周边地区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为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提供创新技术与实践方案。
项目结合苏海图矿区东排土场顶部台阶堆体进行综合生态治理,采用改性黄河底泥作为复垦的主要生态基材,将改性黄河底泥与煤矸石、水泥、保水剂等材料混合,用作堆体顶部退耕区和坡面植生基材,对示范区域内的植被群落系统进行人工重构,实现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和生物多样性的重组与保护,为矿山复垦和堆填场生态修复提供了创新性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目前,项目区整体绿化养护面积达11.3万平方米。
改性黄河底泥与煤矸石的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还增强了边坡和堆填场的结构稳定性,对乌海湖淤泥资源化利用、改善乌海矿区生态环境、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意义重大,也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益借鉴。
“考虑到我市寒旱的气候特点,项目区采用多种耐旱草本和灌木品种进行生态修复,包括黑麦草、蒙古冰草、沙打旺、花棒、柠条等植物,有效适应干燥、多风、降水稀少等气候条件。”任旭说。
为了确保植被成活率,项目配备现代化喷灌系统,对平台和边坡区域精准灌溉。在干旱季节,通过喷灌系统合理调度水源,确保为植被提供充足水分。平台区域采用摇臂式喷头,边坡区域使用微喷系统。这样的灌溉系统,为植物早期生长提供了关键保障,植被覆盖率、成活率明显提高。
“泥沙问题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如何有效、有序、合理、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泥沙对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乌海能源公司在生态治理、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建设、创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技术路径等方面精准发力,通过有序治理,有效修复矿山生态系统。”乌海能源规划发展部设计审查主管田多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