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2-05 09:07:33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广东南海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独具意义的书法家。
行书节录《焦氏易林》轴(如图),纵151cm,横40cm,现藏山西博物院。内容是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句,原文是“江河淮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饶有”。他改写为“江河淮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富有,君子是保”。
此作落款三字,正文三行,第三行仅一字,字距、行距甚宽。纵看此作,瞬即得“长绳飞纵,天河放马”之观,心胸为之开阔。墨浓处铿锵有力,如“淮、之、保”;墨淡处清泉流出,清新脱俗,恍临仙境,如“江、河”;墨干枯处亦笔力老辣,劲气弥漫,无有虚浮,如“天、所、聚、君”;墨枯处更极尽绞动之气劲,不枯则已,愈枯愈强,使人生出倔强、顽强的力量,如“奥、府、富、有”;牵丝或长空飞烟,如“海”,或危桥铁索,如“所”最后一笔;老绳粗麻如“天”字一捺;细竹嫩劲如“是”字一撇。此作虚实相生,见沉劲、见姿态、见想象。这是康有为究心魏碑,打下深厚基础之故。
康有为少时学欧、赵,遍观二王以来诸家帖,只是多不得法,难有进步。后来购得碑版书法数百本,纵容玩索,才下笔远俗。魏晋以后,二王书法代代流变,经唐、宋、元、明书法高峰,后世发挥空间已实少,书法乏了活力,走在甜媚靡弱边缘。赵董以后,帖学日微,沦为馆阁体,传统书法日趋衰敝,已失内质和风神。所谓“不破不立”,康有为著书尊碑,振兴书道,试图为“变法”开先声。他结合阮元、包世臣理论,广之专之,写下碑学著作《广艺舟双楫》。此书一时引得“洛阳纸贵”,甚至风靡海外,加之金石考据大兴,备受冷落的汉魏碑版和墓志造像就此觉醒。《广艺舟双楫》主张“抑帖卑唐”,认为晋人真迹“纸寿不过千年”,后世不可复睹,存帖名虽羲、献,实已精神面目全非,古今阻绝,学者茫然,较为有理。又认为唐朝书学“专讲结构,几若运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学唐不免终生“卑薄”,不可学,不必学,此则稍欠公允。唐碑处于楷体成熟时期,是书写运行规律和审美感受高度凝练、中和的智慧结晶,亦是一学书的良好途径。
他又主张“尊碑尊魏”。认为魏碑上继隶古遗韵,下开唐法之先,有极好的立根基础和发挥空间,是允当精准的。康有为总结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俊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足见其对魏碑的钟爱推崇。
当然,康有为的书法亦是很具争议的,各人看法不尽相同。白蕉评康有为:“康长素本是狂士,好作大言惊俗,其书颇似一根烂绳索。”白蕉毕生致力二王笔法精髓,书法精微细腻、笔活韵满,追寻隽逸潇洒、自然虚和的书艺境界。他与康有为理念追求不同,气质性情相异。白蕉说他大言惊俗,颇有鄙夷之意,并讥其书法似“烂绳索”。但沙孟海却说:“康有为本人书迹,题榜大字,大气磅礴,最为绝诣。”沙孟海书法水平高,擘窠榜书被美誉为海内第一。他的学书道路便是雄强的北碑,并受康有为影响,同一源流,性情相近,更有共鸣,更加推崇。白蕉和沙孟海书法实践水平俱高,故而讲的是甘苦心得。笔者以为,评价一贬一褒,恰应康有为书法之一失一得。
如以一流书家的水准苛求,此作似有瑕疵,如“江”字两横、“富”宝盖头,虽力道强,动作丰富,但勉强不自然;“所”字一横虽枯硬,但单调;“海”字三点水、“奥”字长横略显飘浮,气力不沉;“之”字一横、“府”字一撇,略显妖野。此作最精彩几处,当属“天、聚、君”,及“保”字最后两点,笔气浑厚,意态跳宕,可真正呈现康有为高超的书艺水准。
清朝书法帖坏碑兴,风气靡弱,流败已甚,康有为“尊碑抑帖”“尊魏卑唐”,正当其时,实有破除困局、碑帖交锋碰撞、唤醒书法活力、推动书道前行之功。他的书法力道沉着,饱含浓情,意气激荡,大开大合,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有独领风骚的气质。
(转载自《书法报》)
乌海日报社 | 2024-12-25 09:29:29
乌海日报社 | 2023-03-15 08:55:13
乌海日报社 | 2023-02-15 09:28:17
乌海日报社 | 2023-02-15 09: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