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 记录下阿尔山儿女接续戍边的动人故事

A+ A-
法治日报-法治网 编辑:段继文 2024-07-02 19:48:05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法制文萃报》记者 彭飞 

阿尔山在哪里?中国地图形似雄鸡,阿尔山所在的中蒙边境线,恰好位于“脖后颈”位置。 

阿尔山的边境线有多长?98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4200多公里边境线的不到四十分之一。 

但就是在这条近百公里的北国边境线上,涌现出诸多党政军警民各族儿女舍家为国、齐心合力、稳边固防的感人故事。6月26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在这片常住人口只有几万人的文旅小城,传颂着他们的事迹。 

一支笔 

1378-1381,是阿尔山边境线的一段界标区间,也是护边员王玉发日常巡防的折返线。 

王玉发的家,距离最近的边境线只有几公里。46岁那年,王玉发换下林业工装,开始了牧民生活,从那时起,他就成了义务巡边的信息员。几年前,阿尔山市成立了群防群治组织“雪城义警”,王玉发成为其中的一名护边员。 

每次出门前,除了钢钳、望远镜、毛巾,他身上还会带一样东西——毛笔。 

边境气候多变,风吹雨刷,界碑上的字很容易褪色。每经过一座界碑,王玉发都会定睛看一看,界碑上的字是不是淡了。淡了,就用毛巾擦一擦,再用毛笔蘸着红油漆,涂一涂、描一描。走远后,看着齐肩高的界碑上字体又清晰了、鲜红了,王玉发特别有成就感。 

王玉发说,护边工作,夏天并不比冬天轻松。“六七月份采蕨菜的人多,怕人有意无意越过铁丝网,所以要提前做好预防,靠近了要及早劝离,一刻也不能松懈。到了冬天,路虽然不好走,但会留下脚印。” 

图为王玉发和民警一起巡边。

2016年1月,冰雪覆地,一早出门巡边的王玉发,忽然在雪地上发现两行脚印,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立即拨打了派出所民警的电话,自己则慢慢循着脚印向前追踪。经过王玉发的指引,属地民警最后成功将两名涉边违法犯罪人员抓获。 

21年来,王玉发对自己看护的这段25.928公里长的边境线,每一处都熟稔于心。每天策马驱驰,跑几圈、转一转,看到没有异常,他心里才觉得踏实。 

在阿尔山市98公里边境线上,像王玉发这样,与戍边民警一起,参与到守边护边工作的护边员,有160多名。他们熟知地形、通晓民情,在护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王今年已经67岁了,记者问他准备什么时候“退休”。他顿了一会儿说道:“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一首诗 

“边关风雪冷,北疆信仰红。青春勇担当,国门筑忠诚。” 

这首咏怀诗的作者赵洪波,是阿尔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一名普通民警,也是一名写作爱好者。 

在阿尔山国门下举办的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结束后,记者和他互加微信。他发来一首首小诗、一段段文字,记录下自己多年边防工作的春夏秋冬和所思所悟,字里行间透露出青春无悔的朝气。 

赵洪波所在的阿尔山口岸,与蒙古国松贝尔口岸相对,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五个国际口岸之一,在中蒙文化交流和互市贸易中扮演着桥头堡的重要角色。 

2013年,阿尔山公路口岸正式开放后,赵洪波便被调了进来,一直担负着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限定区域管理、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专业工作。 

有一年冬天,雪厚路滑,一辆蒙古国国籍的出境车,在过关时出现侧翻,车上乘坐的四人面临紧急危险。正在执勤的赵洪波,第一时间冲到现场,不顾个人安危将四人成功救出。事后,边检站收到四人所在的蒙古国公司送来的锦旗,“严谨高效为企业,服务细致暖人心”,记录下中蒙睦邻友好的情谊。 

赵洪波家在乌兰浩特市,距离工作的口岸300多公里,即使目前双向道路开通,单程开车也要三个多小时。每月回家一两次,与家人聚少离多,是他过去十多年的常态。 

因为不常回家,赵洪波有了更多时间,他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所长,主动带领身边人学习各项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上百次。国门下、课堂上、社区里,到处都有他的身影。赵洪波因此荣获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 

当记者问起赵洪波,对十年如一日的繁复工作是否有过疲惫时,他回复了一段曾写在笔记本里的话:“林深不知处,山河知道我。岗亭、国门、界碑,这些在常人眼中没有生命的物体,见证着移民管理警察对祖国无限的忠诚;站岗、巡逻、执勤,这些被人们视为枯燥单调的工作,让移民管理警察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 

一棵树 

三角山哨所,在距离阿尔山国门不远处的一座山上。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新兵,都是听着“相思树”的故事成长起来的。这个真实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守望相思树》。 

1984年,三角山哨所老班长李相恩,带领战士在边境巡逻时,忽遇山洪。为了抢救战友,老班长自己不幸被卷入洪流。去世时,李相恩与妻子郭凤荣刚结婚三年多。日夜思念丈夫的郭凤荣,第二年来到哨所旁,种下一棵樟子松,寄托对丈夫的哀思。2010年,郭凤荣去世前,特意嘱托儿子,将骨灰洒向哈拉哈河,日夜陪着丈夫…… 

“相思树”的故事,感染着哨所一代又一代的守边战士们。后来,三角山边防连,也有了很多不成文的传统:连队战士结婚,要给相思树献上哈达;《哨所的相思树》歌曲,官兵们人人都会唱。 

采访当天,我们沿着58级的台阶,登上了三角山哨所。伫立在一千多米的山顶,极目远眺,是苍翠葱茏的草原和连绵不绝的山脉,蜿蜒曲折的哈拉哈界河如玉带般穿越其间。 

哨所旁的那棵樟子松,依旧苍翠挺拔。年轻的战士们,面容刚毅,眼神坚定。他们24小时不间断驻守边关,巡查着边境线的一举一动。他们把最黄金的青春时光献给了这片哨所,用笔挺的身姿筑起永不褪色的“界碑”。 

“边防固、边疆稳、边境安”,是他们共同的心愿。无言的“相思树”,成了他们为此不懈努力的永恒精神动力。 

手记 

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防工作的独特优势,有效维护了祖国边疆的安宁稳定。 

在阿尔山,我们被发生在边境线上的这些故事感动着。一支笔,记录着护边员王玉发虔诚的守边信仰;一首诗,书写下移民管理警察赵洪波无悔的青春篇章;一棵树,见证了老班长李相恩崇高的家国大义。 

故事的主角,以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为重,超越小我、踔厉奋发,凝聚起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的整体合力,织就一张稳边固防的“安全网”。他们是辽阔北疆边境线上数以千万戍边卫士的真实缩影,也是默默守护祖国“北大门”和平稳定的忠实代表。 

正是无数个“他们”的无畏付出、忠诚奉献,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任务目标得以实现,各族儿女团结进步、共谋发展的安全稳定基石得以夯实。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