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人,从家庭适老化改造开始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4-11 09:19:58

洗澡、起夜、上下楼……居家生活中你所认为的“寻常事”也许对于他/她来说,已经变得“不寻常”。

随着年龄增加和身体机能的退化,不少老年人忽然发现,以前种种得心应手的事儿,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个人不敢洗澡,起夜时要慎防跌跤,使唤了几十年的老家具,棱棱角角都藏着风险……

遭遇这些事儿,让许多老年人感到很糟糕,但更糟糕的是,很少有人考虑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家庭适老化改造”还只是一个名词,老年人有需要但有心无力,年轻人则体会不到它的作用。

老年人正面临哪些问题?家庭适老化改造应该从哪些方向入手?如何才能给父母创造一个“老有所安”的居住环境?记者为此做了一番调查。

现状:上了年纪,家里家外处处是“障碍”

春天的阳光很好,但89岁的樊素花老人却只能隔着玻璃窗看看外面花红柳绿的世界。从春节过后至今,她下楼的次数屈指可数,这让她无比怀念春节时孙子和孙女都在家的时候。

几年前,樊素花因为半身不遂坐上了轮椅,如果小辈儿们在家,年轻力壮的孩子们就可以抬着她,从三楼下去,到小区里遛遛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但如果小辈儿们不在家,她就甭指望了,负责照顾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都已经60多岁了,女婿早年工伤,左小腿是假肢,女儿张鹤虽然身体健康,但也不可能背得动89岁的老母亲。所以孩子们打电话来最常见的嘱咐都是这样的:“姑姑,你可千万别背奶奶下楼,万一踩空你俩摔下来可不得了,奶奶想出门就找邻居们帮帮忙吧。”但张鹤说,哪能真的总找邻居帮忙呢,毕竟大家都挺忙的。只有天气特别好的时候,张鹤才会赔着笑脸去拦过路的年轻人:“家里老太太一个月没下楼了,出来晒晒太阳,你受累给搭把手?”“所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换个一楼住,到处打听着谁家卖一楼呢,我们也老啦,很快也爬不动楼了。”她说。

与他们有同样困扰的,还有78岁的杨来娣。尽管住的就是一楼,但杨来娣每天也要跟门前的三级小台阶“较劲”。杨来娣有脑血栓后遗症,抬不起腿,下台阶时扶着墙趔趄着身子下得去,上就困难了,必须要用尽力气揪着铁护栏,先把不得劲的那条腿“荡”上去,再蹲下身子,将提前横在台阶上的拐杖拿回来。

出行麻烦,在家问题也不少。86岁的孙高滕说,他晚上从来不喝水,就是怕频繁地起夜。“腿脚不利索,还看不清,老开灯打扰别人睡觉,不开灯容易跌跤。老也老了,快省省事儿吧。”他这样说。

孙高滕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洗过澡了。他如今很排斥洗澡这件事,儿女们提出要帮他洗,他也非常暴躁地拒绝他们。他的老伴儿金阿姨说:“其实他这个人太要强了。“以前万事不求人,现在洗澡还得孩子们帮着,心里不得劲。”

而金阿姨也对洗澡很犯愁,有一次老伴儿不在家,她独自在浴室擦澡,突然腿抽筋,一下坐倒了,身边又没有借力点怎么也站不起来,她急出一身冷汗。“坐在地板上20多分钟,孙女回来才把我搀出来。”她说。

73岁的郝苹也在经历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春节期间,郝苹打算从厨房的吊柜里拿出一套新餐具,够不着就踩了一个小板凳。结果板凳侧翻,她从上面摔下来,手臂一撑,手腕骨折了。“医生说得亏撑了这一下,否则摔骨折的就是髋骨,都说髋骨骨折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老人一旦躺下不能活动,各种并发症就都来了。”她心有余悸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其实很多老人正在遇到这样的问题:以前住惯了的家,现在突然变得“不安全”起来。83岁的张宁去年冬天在晒衣服时被阳台上榻榻米的台阶绊倒受伤,每天都要去医院换药,当时正值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老人天天战战兢兢在阳性患者扎堆的医院里打转,“幻阳症”严重到全家人都饱受折磨。而他的邻居,69岁的赵爱华因为被餐桌的棱角磕伤了尾椎骨,在病床上过了一个春节。

“谁承想家里还能摔跤呢?”张宁自己都很不理解。赵爱华则把这些归咎为“运气不好”:“我的外甥今年也62岁了,前段时间上厕所还摔了一跤,现在还在银川做手术呢。”她对记者抱怨道:“人老了,就不中用了。”

问题:多数家庭对此不够重视

熟悉的环境为啥也不安全?自然不是因为老人们说的“人老了就不中用了”,而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这些生活方式或者是居家环境已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更为踏实、可靠地守护。但记者也发现,能有这样意识的家庭成员其实并不多。

赵爱华的孙女小菅就强烈要求自己的爸妈将奶奶家方形的、棱角分明的玻璃餐桌换掉,遭到了包括奶奶在内的一致反对,大家纷纷表示,老餐桌用得很习惯,磕伤了只是意外,没必要大动干戈。于是小菅只好从网上买来塑料贴板,将餐桌的棱角手工贴成椭圆形,但奶奶显然不领情,觉得不美观,不好看。

张宁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将阳台的榻榻米换掉,或者是把已经翘了边儿的两级台阶拆除,没人觉得老人受伤与空间环境有关系。

67岁的李润芝也经常抱怨老伴儿“倔强”,她的老伴儿有便秘的问题,经常在马桶上一坐就是几十分钟。坐得久了如果她不进去搀扶,他就有可能站不起来。“你站不起来就喊我啊,怎么不吭声!”她生气地把已经坐在马桶上睡着了的老伴儿叫醒,搀扶出卫生间,老伴儿扶着墙,一声不吭。

跟随儿女生活的罗彩琴也告诉记者,她不太愿意在儿子家住,主要是坐不惯儿子家的沙发,也睡不惯儿子家的床。但这却引起了儿媳妇的不满,经常问她,“你为啥这么见外,跟客人似的,好像我这个媳妇儿苛待老婆婆一样。”对此罗彩琴只能苦笑,她说:“不是我见外,是你们家的床和沙发都太软了,适合你们年轻人,我躺一晚腰疼一天。”

张淑美居住环境不宽敞,她与孙女睡一间卧室,老人起夜比较频繁,为了不影响孙女睡眠,她上厕所从来不开灯,经常被家人乱搁在洗手间的洗脚盆、凳子绊到,或者是被卫生间洗澡后没清理干净的水渍滑一下。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她每次起夜总是很紧张,一紧张后半夜就再也睡不着了。

那么,你想过给父母在卫生间安装助浴凳、马桶边安装借力扶手、床边加装安全护栏吗?当记者向多位受访者提出这些问题时,不少人都一脸迷茫:“还有这种东西吗?主要作用是啥?”

甚至有的老人自己也觉得没那个必要:“加点小心不就行了嘛。还没到不能动的时候呢。装修得好好的家,装上那些看起来怪怪的。”

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奇怪。对于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很难理解在卫生间装一堆扶手,主要功能就是为了起身的时候“撑”一下,尤其是当卫生间面积很小的时候,这种改造就更显得“不科学”。由于身体状况和视角感受的不同,大部分年轻人或许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父母的生活区域其实很不方便。

比如前文提到的张淑美就完全不考虑这个问题,老伴儿去世后,儿子一家跟她一起住,她觉得自己要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卫生间本来就很小,塞了那么多东西,再装上那个扶手啊,助浴凳啥的,多挤啊,我加点小心就算了。”她说。

也有老人羞于提起自己面临的困境。前文提到的孙高滕就是如此,他从来不肯向儿女解释,不洗澡是因为不方便,任由他们怀疑自己不讲卫生。

当然也有老人表示愿意,他们觉得有时候手边有个“着力点”很重要:“但改一下应该挺麻烦的吧?我也不知道谁能给改,装这么个东西得多少钱啊?”老人们很是忐忑。

李润芝就有这样的顾虑。她和老伴儿没有子女,多年来都靠彼此照顾,改造这件事儿在她这儿尤其显得很难。“我们刚搬来楼房的时候,用不惯马桶,专门装了蹲便器,前几年老头儿生病后蹲不了又改了马桶,就改那么一下,忙乎了快一个礼拜,又是找瓦工,又是找水暖工,我真是折腾怕了。”她苦恼地说。

办法:老有所安,需从老年人的需求开始

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卫生间正是老人跌倒的重灾区。

如何迎接老龄化社会,以及如何对生活场所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人们却没有建立起充分的认知。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父母独自在卫生间洗澡或上厕所时,因为平衡失调突然跌倒,身边也没有供他们紧急呼救或者自救的设备,那可能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想要给老年人创造安全、可靠的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适老化改造应该如何进行?记者也咨询了多位已经在家中实施过类似改造的受访者,听他们来分享分享经验。

受访者曹伟说,他早在几年前,就拆除了父母家所有不平整的台阶和多余的门槛儿,并在征得物业和同单元业主的同意下,将一楼的台阶修成了长长的缓坡。

“缓坡确实不太好看,但推轮椅或者育儿车、买菜车却方便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拄着拐杖的老人上下时也因为坡度非常缓而安全了很多。”他说。

曹伟父母的家里也做了很多改造,不常用的家具都溜边儿摆放,显得活动空间大了许多,父母经常用来吃饭的茶几被他从玻璃材质换成了木头材质,厨房里不牢靠的壁挂刀架等也都摘掉了。

“我的观念是不要让老人去适应环境,而是让环境去适应老人。比如我母亲这些年驼背比较厉害,之前用的正好的灶台就有点偏高,我把灶台换了面儿,降低了20厘米,这样她炒菜的时候不用架着胳膊,轻松了很多。”他说。

另一位受访者孙娇则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早在七八年前就着手改造爷爷奶奶的住所,“我爷爷奶奶的身体尚可,暂时用不到那些助力器,所以就只改造了一部分,比如所有的灯都加装了床旁开关,这样如果已经躺下却发现哪里的灯没关也不用特意起来;卫生间做了干湿分离,马桶边装了上墙的助力扶手,用不到的时候就先折叠起来。”她说。

受访者葛怀学也告诉记者,他已经将父母家里的沙发换成了高回弹海绵,坐起来不再“松塌塌”“软绵绵”,“老人坐软沙发久了,很容易站不起来,硬沙发有支撑力。”他表示。

受访者刘伟丽则顶着父母的反对重新装修了父母家。拆了用不到的老旧衣柜,换了用了多年不太亮的灯和有点水就很滑的地板砖,改造了因为地面不平整容易积水的卫生间。“我爸妈常说装修它干啥,白花钱,老人住哪来那么多讲究,但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小的隐患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她说。

其实,适老化改造并不是一件难题,难得是如何正确认识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能及时从关注他们的生活起居,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入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但却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尤其对于高龄、失能的老人来说,更应该广泛地普及安装无障碍设施的必要性,这样才能让“家”真正成为老人安全、温暖的避风港湾。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