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中考体育测试将取消800米(女子)和1000米(男子)项目,这个消息你知道吗?
3月13日,市教育局发布消息称,为充分考虑疫情影响因素,减小部分考试项目的运动负荷,本着学生健康安全的原则,2023年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项目设定为:掷实心球,满分14分;立定跳远,满分13分;一分钟跳绳,满分13分;取消800米(女子)和1000米(男子)项目,满分为40分,按实际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总分。
我市并非首个对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作出的调整的地区。
多日来,宁夏、内蒙古、广东等省区相继出台文件,都对2023年初中体育与健康测试项目进行了调整,普遍取消了原来体测项目中的“长跑”。主要原因就是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减小运动负荷的方式照顾学生健康安全。
长跑项目都取消了,学生还会继续加强体育锻炼吗?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目前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对此,记者也进行了调查。
体测减项:又是“欢喜”又是“愁”
中考体测不考长跑了,这个消息让家有“准高中生”的市民魏鹏松了一口气。但“欢喜”过后,魏鹏又有点犯愁,他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帮儿子做好的“减肥计划”怕是又要泡汤了。
魏鹏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小魏今年16岁,正面临中考,身高已接近1.8米,但体重也接近90公斤。在此之前,长跑就是小魏的弱项,别说跑1000米,就算跑300米,他都气喘吁吁。初中生的年龄还不能骑电动自行车,可就连自行车,小魏也骑不动,为了节省时间,日常上学只能是爸妈车接车送。
体重过高,还不爱锻炼,小魏的身体素质相比别的孩子差了许多。为了鼓励儿子加强锻炼,魏鹏想了不少办法,但都不如“中考需要体测”这件事管用。“他担心完不成体测项目,平时还会跟着我去锻炼,如今听说中考不测长跑了,立刻就不锻炼了。”魏鹏说。
小魏是因为“胖”而不爱运动,家有16岁女孩的赵晶则感叹,自己的女儿是因为“瘦”而不能运动。赵晶的女儿身高1.56米,但体重只有40公斤,“太瘦了,很多体育运动她也坚持不下来,肺活量就不够。”赵晶对此忧心忡忡。
得知中考体育测试减项,赵晶也觉得,女儿可能更不会认真对待了,毕竟平时锻炼也不那么用心。“孩子们对自己体质下降的问题一点都不担心,以前担心考试拿不上分还去练一练,现在可能更不认真了。”她说。
这样的担心可不是“杞人忧天”,的确有不少“准高中生”就是这么想的。16岁的小婼就表示,自从听说不测长跑,她就高兴极了:“我就不爱运动,运动老是出一身汗,洗澡洗头太费时间了,我觉都不够睡。”她说。
她的同学小郭也表示“赞同”:“我觉得等我上了大学,学习轻松了再运动也不迟嘛,到时候我就报个健身班,好好锻炼腹肌,现在还是好好念书就行了。”
一面为孩子升学课业可能会减轻一点压力感到高兴,一面又担忧孩子日渐下降的身体素质,家长们的心情也非常矛盾。
家有中考生的朱建华说,她一直都在关注“减项”这个话题。
“本着对孩子们健康和安全负责的态度,我是认可减项的,毕竟专家们都表示,感染过新冠病毒康复后的几个月内最好不要剧烈运动,以免引发其他疾病。尤其是这届中考生经历了三年疫情,体育锻炼本就极不系统。要想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最后几个月加量训练。但‘阳康’的孩子们同时还要应对中考前的高强度学业压力,确实觉得他们太累了。”朱建华说,“可即便如此,我也担心‘减项’让家长和孩子们主观上认为体测不重要了,连平时的锻炼都省略了。”
体质下降:“小胖墩儿”和“小眼镜儿”变多了
事实上,早在2016年,就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学生日趋增长的肥胖率超过了世卫组织公布的“安全临界点”,青少年心肺功能在下降,运动能力日趋走低,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
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许多家长和老师表示,班里的孩子身高越来越高,肺活量却越来越差;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跑步喊累、上楼要喘、一换季就感冒,一个班级里“眼镜娃”占了半壁江山。
某中学的班主任教师王莉告诉记者,她班级里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爱运动的问题一直都让她很忧心,“胖的不爱动,瘦的也不爱动,不胖不瘦的孩子运动能力也不行。学校组织运动会,孩子们不爱报名,需要家长和老师使劲做思想工作。”
不爱运动,又喜欢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学校里的“小眼镜儿”也格外多。王莉已经连续带了几届学生。“哪一届学生戴眼镜的都不少,初一班里有10来个,到了初二就占半数了。”她说。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滑,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运动得太少。
“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就是因素之一,多少家庭现在还是上下学车接车送,上下楼电梯直达,仅靠体育课和学校大课间那点时间,孩子的运动量能够吗?”受访者宋琴说。
社会上的体育活动也很少有适合青少年参与的。公园没有未成年人活动专用场地,健身会馆基本不接纳未成年人;游泳、户外拉练这些运动多需要教练和家长的陪同,青少年可自主选择的体育活动还真是比较少。
尤其是受到疫情困扰的这三年,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体育运动量都明显不足。
“之前建立起来的运动习惯被打破后,很多人就再难以投入到系统性运动中来了。学生就是这样,上网课不用跑早操,现在重新要求跑早操,精气神就很不足。”某中学教师曹卫国说。
重要提醒:家校合力,帮助青少年认识运动重要性
不会加速跑、不会游泳、不会三步上篮、不会垫球、做不了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甚至没有接触过铅球、栏架、足球……这些都是当下青少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不少家长将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因为在他们看来,青少年在学校内活动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庭中的时间。但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我市各中小学其实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推进和建设过程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致不浓者有之,推诿逃避者有之;学校在管理上力量单薄者有之,缺乏创新者亦有之。
当然,想要有效组织学生完成体育锻炼,学校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不但要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适合学生身心要求的体育运动,还要解决资金短缺和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等现实问题。
那么,从家庭角度来说,家长们又能为此作出哪些努力呢?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事实上,许多家庭都缺乏运动意识。居住地没有运动环境,家长们也没有系统的运动习惯,孩子更是很难建立起系统的运动观念。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树立运动观念。”受访者陆海琳说。陆海琳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少数几个有运动习惯的家长,她是一名瑜伽爱好者,丈夫喜欢打乒乓球,因此两个孩子对体育运动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全家人的休闲方式,就有一起游泳、一起打球等。
其次,在许多人看来,给青少年创造运动环境也必不可少。
“疫情期间,各地都曾推出许多居家运动的方式,网络上更是有很多教学视频。虽然现在疫情结束了,运动环境不再局限于一室,但这些方式还是很适合没有太多课外时间的学生练习的。”体育老师张绍光说。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体育考试政策可以调整,但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更不能改变。因为考核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评价考核机制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体育素养才是。今年体育测试暂时调整给了学生恢复的时间,学生更应该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运动意识,不要因为特殊阶段停跑,导致体育运动的习惯也缩水了。”张绍光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的根本。发展体育运动,关注青少年体质是全社会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危机。
■ 链接
适合中学生的 几种运动方式
青少年多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骨骼生长,还有利于大脑发育。哪些体育运动最适合青少年参与?体育老师张绍光推荐了如下几项。
1、游泳
游泳是一项全身参与的运动,比其他运动更多地动员肌肉群参与代谢和供能。游泳能够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长期锻炼能够使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和关节的灵活性都得到提高,非常适合青少年。
2、跳绳
跳绳可以减肥瘦身,让全身肌肉匀称有力,并且会锻炼呼吸系统、心脏、心血管系统。同时这种运动不受场地、户外温度的影响,男生女生都适宜。
3、跑步
跑步是一项有氧运动,通过跑步能提高肌力,令肌肉量恢复正常的水平,同时提高体内的基础代谢水平,加速脂肪的燃烧,养成易瘦体质。跑步还可以促进白细胞和热原质的生成,能够消除我们体内很多病毒和细菌,提高抵抗力。
4、弹跳运动
跳远、跳高、篮球、羽毛球、排球等都属于弹跳运动。弹跳力是全身力量、跑动速度、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体现。所以提高弹跳力必须坚持每天拉伸自己全身各部位的肌腱、韧带、肌肉,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提高弹跳力有助于骨骼发育。
5、乒乓球
乒乓球运动不但要求眼快、手快,脚步也要移动作出配合,长期锻炼可使上下肢的关节更灵活,腰背部的肌肉也更健壮,整个人的身体机能被充分调动,协调性和灵活性都得到提高,更加充满活力。
6、足球
足球是对抗性很强的集体竞赛项目,在这个既需要激烈竞争,又需要团结协作的运动中,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会得到磨炼,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足球比赛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对参与者的思维、观察、判断、反应等能力的要求较高。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编辑:段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