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请“消化好”这份安全“套餐”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3-27 10:05:02

孩子的健康平安关乎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今年,随着校园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全市中小学生回归校园,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身边潜藏着的各种隐患时常威胁着他们的安全。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可以避免80%的意外伤害。

因此,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也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牵挂与责任。

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第2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交管、消防、海事等相关部门,请相关人员聊一聊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

交通法规记心间 文明出行伴成长

每到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及周边路段车辆都会排起长龙,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3月23日早晨7点半,市九中北侧的兴海街路面逐渐热闹起来,送孩子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电动车、行人夹杂其间,一些家长不等车辆停放妥当,便匆匆让孩子在机动车道上下车。有人为了尽快通过,甚至驾车或骑电动自行车逆行,常常和对向车“顶牛”,交通瞬间变得拥堵不堪。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学校周围并不鲜见:载着孩子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争分夺秒”,骑自行车上学的中学生在车流中“左冲右突”,机动车与行人抢道、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乱停乱放等情况让人防不胜防,与此同时,家长、学生在驾乘电动自行车时不戴头盔、汽车后排儿童不系安全带更是司空见惯……这些行为在给交通“添堵”的同时,也为自己和他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市民张女士称,她送孩子上学时,经常见到车辆超速、加塞、随意停放等现象。

“我看很多驾车的家长都是在路边暂停,孩子下车后车辆驶离,大多是即停即走,可个别司机停靠时间很长,导致路面通行缓慢,甚至发生拥堵,虽然现场有交警在尽力疏导,但秩序不佳。”张女士说。

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事,也是交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宣传科科长王智强介绍,针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问题,交管部门每月组织交通安全进校园宣传工作;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开展由交警、民警组成的护学岗,守护中小学生出行安全;开展“黑校车”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校园周边乱停乱放、超员、超速等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

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海勃湾大队宣传中队民警李洋介绍,海勃湾交管大队负责海区2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护学工作,推行“四位一体”模式,即学校老师、家长、保安、交警四类人员共同管理维护学校门口的交通秩序。同时,骑警侧重在校园周边路段巡逻管控,维持秩序。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收到过学校关于维护校门口交通安全秩序的通知,这份通知非常详细,不仅包括不闯红灯、不逆行、车辆停到指定位置等要求,甚至细致到接送孩子的等候位置等。”李洋说,根据实际情况,每所学校要求不尽相同,希望家长和学生都能认真遵守。

李洋表示,家长和学生都应当学习了解、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文明交通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行车和行走习惯,摒弃交通陋习,服从交通管理。用机动车辆接送学生的家长做到不超速行驶、不超员超载、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闯红灯、不抢黄灯、不违反交通标识标线规定、不争道抢行、不随意变更车道、不抢道猛拐、不向车外乱扔杂物、开车不接听手机等;开车到学校接送孩子时,要按指定位置规范停车,不能在道路中间停车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不得在校门口和道路中间长时间停留,通过斑马线注意礼让行人等。

学生如步行上学和回家,应做到在人行道行走;不要在路上打闹、阅读等;横穿马路、过路口时按照信号灯在斑马线上通行,且注意观察来往车辆;上学、放学时,不要在街上逗留,且不乘坐陌生人车辆。

想骑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学生要注意,不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不满16周岁不能骑电动自行车,不满18周岁不能骑摩托车(含超标电动车)。

交管部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孩子的出行安全,一起创造安全畅通、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同时提醒每一位家长和监护人,安全守法、文明出行,为孩子做好行为示范引导。

游泳赏景勿踩线 预防溺水保生命

黄河穿城而过,成就了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更留下了许多如明珠般的湖泊、湿地。美丽的河湖景观让乌海人更加喜水、爱水,也有了更多亲近水的机会和可能。

随着天气转暖,黄河岸边不仅迎来了北归的红嘴鸥,还吸引了大批游客。

近日,在乌海湖景区一号码头,带孩子游玩的人数不胜数,有的儿童在家长带领下,摇摇晃晃地站在护坡边拍照、玩耍。

“红嘴鸥一来,游客增加了,不少游客靠近危险区域,需随时劝离。”市地方海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树林说,一号码头岸边护坡上,凹凸不平的石头和钢丝护网让人行走困难,一旦脚卡在网中摔倒,很可能跌落水中,十分危险。

记者在滨河演艺广场平台下方看到,相关单位焊接的防护栏杆被人剪出缺口,一些市民带着孩子由缺口进入,到黄河岸边的沙滩戏水、玩耍。

景色虽美,但流水无情。在全国,每年发生的青少年溺水案例数不胜数,而我市也曾发生过让人惋惜的青少年溺亡案例。预防溺水,提高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成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之一。

记者从市地方海事服务中心了解到,该中心有水上搜救专业人员10名,包括专业潜水员2人,主要负责我市水上交通应急抢险和辖区内水上安全值守相关工作。

“在乌海湖景区一号码头和公务码头以及周边水域,我们定期开展安全巡逻工作,对于靠近水面玩耍、垂钓以及冬季冰上游玩的人员进行劝离。”市地方海事服务中心主任王国庆介绍,同时,工作人员还会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远程喊话系统对随时发现的危险行为进行更正、制止。

在水上搜救方面,市地方海事服务中心与公安、消防、蓝天救援队、水域周边企业和个人建立联合救援机制。根据季节变化,搜救队员驾驶搜救艇,对水域浅滩、漂浮物、水域环境等进行巡逻监测,及时清除危险,有效保障辖区内水域安全。

“现如今,不少家长送孩子学习游泳,认为他们会游泳了,在危险来临时可以自救,但会游泳,并不代表着能在黄河中来去自如。”王国庆说,看似平稳的黄河水情十分复杂,且水体冰凉,水位深浅不一,野泳很不安全。

“意外落水后,口鼻没入水中无法呼吸,超过2分钟或者发生呛水,呼吸系统易受损害;4—6分钟后,神经系统将遭受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王国庆说,意外落水时,应抓住时机大声呼救,引起他人注意;应尽量抓住水中的漂浮物,如救生衣、救生圈、救生板、木板、泡沫板等,利用它们的浮力求生;在水中发生“抽筋”时,要保持镇定,拉长“抽筋”的肌肉,让其伸展和松弛;不会游泳的人,应立即屏住呼吸,尽可能使头部后仰,用嘴呼吸,尽量保持镇定等待救援者到来;当救助者出现时,不要惊慌地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

王国庆表示,中小学生遇到伙伴落水时,要原地大声呼救或跑去找成年人,同时想办法拨打“110”或“12395”电话求救;情况紧急来不及对外呼救的,可使用长竹竿、绳索等工具救助伙伴。切忌不要手拉手结成人链下水救人。在水深或者水下情况复杂的区域,手拉手救人很容易造成更多人员落水。不会游泳或者水性不好的人千万不要下水。

青少年要有珍爱生命的意识,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要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要在无家长陪伴的情况下游泳;不要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要到海、江、河、湖等不熟的水域游泳;不要擅自下水施救;不要手拉手施救。家长以及监护人要知道孩子跟谁在一起,他们干什么去,去哪儿了,何时回来。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没有如果。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够将安全牢记于心、体现于行,不要让溺水悲剧重复上演。

筑牢心中“防火墙” 织密生命安全网

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但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成为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灾害。

2022年3月9日凌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某小区某单元楼门口,4辆摩托车突然起火。接到报警后,德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立即赶赴现场。事故造成1辆燃油摩托车、2辆电动摩托车烧毁,1辆电动摩托车外壳受损。经调取现场监控发现,此次火灾是3名学生玩火不慎导致。

同年4月,甘肃礼县某小学3名不满10周岁的小学生下午上学时,在储存货物的仓库附近玩爆竹,致使薛某存放的货物被点燃,造成部分货物毁损。薛某将三人告上法庭,并要求其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三名被告父母承担赔偿薛某财产损失16929元。

火灾,要防患于未然。只有懂得如何去防范,才能让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安全。

记者从我市消防部门了解到,今年开学期间,消防部门在各中小学开展消防安全“开学第一课”、“2023年消防安全公开课”直播、“蓝朋友”课外辅导员聘任、应急疏散演练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组织辖区中小学生走进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参观,真实体验应急避险场景,现场参与消防标识互动体验、家庭防火常识、初起火灾扑救、烟雾逃生、地震模拟、VR体验、自动消防设施模拟演示等体验项目。

“各种各样消防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在灾害事故中逃生能力的同时,提升其消防安全意识。”市消防救援支队综合指导科副科长张磊介绍,大多数中小学生在法律层面定性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因其用火、玩火引发火灾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父母作为监护人将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严禁玩火,不要随意玩火柴、打火机、燃气阀等火源,点蜡烛、点蚊香时要远离可燃物。对于家中的电器、燃气、灶具开关等,需在大人的监护下安全使用。在无家长或监护人陪同时,不得单独拿家里存放的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要让孩子正确认识火灾,清楚知道在发生火灾时该怎么做,如何逃生。

对于低年级学生,家长要在家中张贴紧急救援电话号码,教会孩子如何及时寻求援助;教孩子辨认火灾信号,了解烟雾探测器、火灾报警器的声音特征,对火灾保持警惕;在逃生时要弯腰低姿或匍匐爬行,一旦身上着火,不要乱跑,就地躺下打滚,以压灭身上的火;发生火灾时要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教孩子记住家长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电话号码等家庭基本情况,以便疏散后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

“不要将年幼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以免发生意外。”张磊说,中小学生要对家和学校的结构及逃生路径做到了然于胸,认真对待每次学校组织的应急演练,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方法。这样,在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

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和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开展防震、防火、防踩踏、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交通安全等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严格落实每周一节安全教育课,推动实施“1520”安全教育机制(即每周1次安全教育课,在每日上、下午最后一节课放学前5分钟进行一次安全提示,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开展20分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强化应急避险能力。同时不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消防、食品、道路交通等各类安全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涉及事多面广,需要家庭、学校、相关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给广大中小学生撑起安全保护伞。

(作者:赵荣;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