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未成年人成长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推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创建校园“生物试验田”、制定家务劳动清单、选定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近年来,市一中充分发挥学校特色,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确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市一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把实践活动与课堂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同时充分结合各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近日,在校园“生物试验田”,劳动课教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锄地、种植豆角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随后,同学们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认真翻土,小心翼翼地把一棵棵豆角苗种在地里。
学生支楷超说:“通过劳动,我学会了怎样种豆角,劳动最光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满心欢喜。”
春风不负勤劳者,定有丰收不远期。校园“生物试验田”从春日的挖土、翻土、种植,到浇水、施肥、除草,再到秋日的收获,学生全程参与,已是轻车熟路。他们不仅自觉自愿地劳动,养成了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还懂得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此外,市一中将校本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补充,开设了篆刻、扎染、剪纸、编织等劳动技能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扎染校本课堂上,老师讲解了扎染的原理和制作工艺并进行现场示范。随后,同学们拿起布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布料染色和扎绑,激发了艺术潜能。
针织课上,同学们熟练地上针、挂线、下针,动作一气呵成,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新技能。
为不断拓展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学校积极联系我市本地知名企业,实现校企合作,目前已与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市蒙根花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3月12日,市一中530班、553班学生来到蒙根花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
走进大棚,各式各样的植物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原来四合木长这个样子!”“这个棉刺长得真有特色!”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徐军的讲解下,学生们了解了乌海独特的地貌特点和现存的珍稀濒危植物,如四合木、蒙古扁桃、长叶红砂、革苞菊、半日花、棉刺等耐风沙、耐干旱的灌木。
秉持着“科学观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徐军向同学们介绍了幼苗培育原理以及园区的智能管理系统。同学们也结合现阶段所学的生物知识与老师交流探讨。此番科普帮助同学们感受植物生长的魅力,也让大家意识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
在体验移栽蒙古扁桃、长叶红砂的实践中,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挖土、装土、插苗,整个移栽过程井然有序,干脆利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超额完成移栽任务。
今年,市一中获评自治区首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校长赵慧军表示,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构建具有学校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快乐与成长,让劳动教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作者:陈洋;编辑:段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