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到 新春至 今岁今宵尽 明朝春日长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1-20 15:29:55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眨眼间,一年忧喜今宵尽,癸卯新春款款来。这一夜,中国人称其为“除夕”,以新易旧曰“除” ,昼夜交替曰“夕”,意味着旧岁到此夜为止,明日清晨,大好山河便会另换新岁。

作为旧岁与新年的相交,除夕一向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用“辞”告别旧岁,以“迎”拥抱新春。关于除夕,你都有哪些难忘的故事?记者也采访了多位市民,听大家说说“辞旧迎新”的那些事儿。

最好吃的饭,是年夜的饭

除夕夜既是旧年的结束,又是新年的开始。自古就有通宵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已然成为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仪式。年夜饭也是如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除夕夜一桌阖家团圆的年夜饭更重要了。

小年儿刚过,56岁的市民于凤英就开始忙着采买年夜饭上所需要的各种食材了。刚刚“阳康”,身体还不是那么舒服,但于凤英说,啥都能省,年夜饭不能省。

鱼要买最好的黄河大鲤鱼,个头匀称,膘肥体壮,除夕夜炖上一条,要吃到大年初一,这叫年年有余。牛肉要提前卤出来,加工成酱牛肉做凉盘儿;猪肉馅儿机器加工的总不如自己手工切的好,想做出最好吃的四喜丸子,还得手工切馅儿才行。

各类的蔬菜要等到除夕当天买才够新鲜,能提前准备的就只有各种炸物了。油炸糕寓意步步登高,年夜饭的餐桌上一定要有,八宝饭也必须准备一份,甜甜蜜蜜才是今日生活之写照。

同于凤英一样,57岁的葛洪亮也在筹备年夜饭。他和妻子拟定了详细的年夜饭菜单,然后分工合作,他负责采购所需要的各种食材和调料,妻子负责初加工,夫妻俩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和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葛洪亮家也很重视年夜饭的丰盛程度,虽然现在是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每天的餐桌都不缺鸡鸭鱼肉,但年夜饭想要做得精巧、荤素搭配合理,还是要夫妻俩费上一番心思的。

除夕当晚,家人围坐,灯火可亲,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场景啊。已经“杭漂”3年未曾回家的胡可就告诉记者,在他的心目中,最好吃的饭就是大年夜的饭。

胡可介绍,爸妈其实没什么手艺,做饭水平并不太高,但他就是思念家里的年夜饭。外面的饭菜再好吃,也不是爸妈做的,反倒是家里炖得过了火的鱼、炒绵软的青菜、碱大了的馒头,让他总是惦记不已。

最思念的景,是大年夜的景

除夕要干啥,贴春联、守岁、看春晚、包饺子、放鞭炮……今年44岁的张靓说,这些场景已长长久久地留在她的记忆里。

张靓常常回忆起儿时在奶奶家过大年的场景。除夕当天,大人们都早早起身忙活起来了,但小孩子们却能被允许赖床,奶奶总是慈爱地说,晚上要熬年,小孩子们能睡,就多睡一会儿吧。

但兴奋的孩子们怎么可能睡得着。跟着爬起床,新衣服是不舍得穿的,先跟爷爷一起扫院子,旧的春联要扯下来,院子连同大门外的小路都扫得一尘不染。奶奶端来一盆黏稠的糨糊,祖孙几个爬上爬下地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

日头上了三竿,爷爷带着爸爸、叔叔们等家里的男丁出发去祭祖,孩子们愿意可以跟着,但爷爷说旷野的风大,怕孩子被冻到,很少带她。于是张靓和堂兄弟姐妹们就在家玩耍,奔跑着放小花炮,累了就围着大人转,看母亲、婶婶和奶奶忙乎年夜饭,新鲜的鱼被洗剥干净、新鲜的羊肉泡在冰水里,还有婶婶炸的藕合、带鱼和丸子,热腾腾的,酥酥脆脆的,奶奶用牛皮纸包上一大包,让她给前村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送去。

“很久之后我都忘不了那些场景,年的到来冲淡了关于冷的记忆,每一个除夕都是阳光明媚的,到处都透着春来的喜气。”张靓说。

市民周锦也觉得,最难忘的场景就是除夕夜的场景,伴随着热闹的春晚,喷香的饭菜被端上桌,不会喝酒的爸爸也会开一瓶好酒,和妈妈喝上一杯。姐姐是大厨,常常能做出一些有别于家常菜的特色佳肴,哥哥带着她放炮,线香一点,就赶紧跑开,捂着耳朵听鞭炮噼里啪啦。

鞭炮清脆的声音里,旧的一年悄然逝去,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新的一年就款款来了。

这些场景,长长久久地留在很多人的心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回忆起来都像是陈酿的老酒,满满都是醇香的味道。

如今的除夕好像没有小时候那么忙了,但仪式感还是一定要有的。受访者王宏飞说,由于工作的原因,他每年除夕几乎都要在华灯初上时才能回到家中,春联已经被妻子和女儿贴好,年夜饭的餐桌也早就摆得满满当当,家人正等着他回来一起过年。

年轻人不爱看电视了,但春晚还是一定要看的,其间大家抱着手机,抢红包、送祝福,常常要忙大半个晚上。午夜的钟声敲响之后,妻子照例会煮饺子,白胖胖的饺子在热水锅里翻腾着个儿,吃上一个,鲜香满口,似乎一年的疲惫都随着这口新鲜的味道被吞进去,然后散尽了。

最期待的事,是除夕夜的团圆

受访者张霞说,如果问她最期待的事儿是啥,那肯定是除夕夜的团圆。

张霞是客居乌海的贵州人,尽管在乌海生活了好多年,但每逢过年她还是要举家不远千里回到家乡去。

由于工作原因,张霞和丈夫每次到家的时间,都是除夕当天。一路辗转,为了转机、赶车往往顾不得吃饭,饥肠辘辘风尘仆仆,一旦看到故居的白墙红瓦,路上的疲惫就全都散尽了。

娘家和婆家同住一村,母亲照例会站在大路口远远地张望,看到他们下了车,兴奋得满面红光。公婆也照例会准备很多好吃的,去请亲家翁来婆家一起过年,推拒一番、拉扯一番,最后两家人还是会一起过年。

“我是独生女儿,没什么比父母公婆都在身边一起过年更幸福的事了。”张霞说。

腊月二十四,家家扫房子。67岁的赵萍也在期待着儿子一家回家过年。儿子一家定居天津,前两年都响应了就地过年的号召,算一算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在一起过了。

虽然如今通信技术发达,赵萍天天都能和儿子一家视频通话,但究竟不如面对面亲亲热热聊一聊好。听到儿子定好了回家的准确时间,老夫妻就在掰着指头过日子,天天聊的内容,不外乎想象孩子们是瘦了还是胖了,然后就是过年究竟要吃什么。

“都说最漫长的路就是回家的路,最期待的事儿就是团圆的事儿,一点都不假,一想到过年要回家,我就归心似箭。”另一位受访者王学刚对记者说。

王学刚的老家是东北的。前几年因为疫情和孩子太小等原因,王学刚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他提前跟同事调好了班,就为了能在家多待几天。

“媳妇和娃娃的行李、给爸妈带的年货都提前邮回去了,这次我们打算轻装上阵,除了我们一家三口,啥都不带,这样路上也好做防护,疫情还没有结束,还是要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任的。”王学刚说。

说到回家过年,王学刚的妻子宋莹说,她已经梦到好几次家乡的雪景了。“可能是这几天跟父母通电话总说起下雪的事儿,让我连续好几次梦到小时候的场景,不是跟爸爸在雪地里拉着小板车运年货,就是跟弟弟在树林里滑雪滑冰,我真是太想念东北的雪了,还有我的黏豆包和冻梨。”她笑着说。

其实,这就是我们期盼的中国年吧。过年的具体形式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的美好心愿。人们热热闹闹过除夕,也是希望过去一年的快与不快,都能随着新春的钟声消散,盼望着事事皆如意,新年胜旧年。

与除夕相关的诗词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水调歌头·除夕》

宋·李处全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

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

但惜年从节换,

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

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

韶颜壮齿,背人去似隙中驹。

杯酌犹倾腊酒,

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

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

《一枝春(除夕)》

宋·杨缵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

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

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