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转作风 提效能 促发展”作风建设集中整顿】
长期以来,流动摊贩管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点。乌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坚持以“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作风建设集中整顿工作为抓手,着重转变执法观念,提升服务效能,改进管理模式,通过“三个精准”疏堵结合的方式,让流动摊贩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一、主要做法
一是精准施策,促发展。从区情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痛点,大力发展“地摊经济”“夜间经济”,实施八项惠民便企服务措施,切实将保障民生、促进就业和流动摊贩的治理结合起来,以人性化、规范化的指导和管理充分激发了“地摊经济”“夜间经济”的活力,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地摊业态,基本实现了“地摊经济”“夜间经济”与区域发展互利共赢。
二是精准管理,提效能。制定《乌达区临时摊区(点)设置管理办法》,分片区、分业态和分时段地对临时摊区、夜市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配备执法队员提供全程服务和督导,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确保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不扰乱交通秩序。截至目前,设置临时经营场所17处,摊位数量800余个,占地面积约12000余平方米,解决就业人数1000余人;设置固定夜市场所9处,摊位数量350余个,占地面积约5400余平方米,解决就业人数500余人。
三是精准执法,转作风。切实转变执法方式,从“粗犷式”监管转变成“服务式”管理,推行柔性执法,实行审慎包容的监管,秉持“说服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理念,尽可能少采取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更多倾听摊主及城市居民的意见,及时解决从业人员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不“回潮”。
二、经验启示
通过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作风建设集中整顿工作,乌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推动城管系统建设多点“开花”、全面“结果”。一方面,制度机制更加健全,从一味处罚到定向约谈,从简单执法到温情执法,形成了“一劝导、二约谈、三处罚”的三步执法机制,加深了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撕掉了城管“不近人情”“蛮横无理”的标签。另一方面,便民服务更加周全,持续构建“摊主吹哨、城管报到”的新型格局,积极引导特殊困难群体、有创业意向的群体加入地摊夜市,并适时开展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做好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刺激行业发展,以民生服务“再升级”为人民幸福“再加码”。
(编辑:段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