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更多教育资源 ——我市扎实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2-02 12:57:59

【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组装机器人。

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

学生在市科技馆参与活动。

市教育局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为目标,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提升办学治教水平、提升教育发展内涵、延伸教育服务半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惠及人民群众。

夯实基础

推进工作“有条不紊”

市教育局制定印发《教育局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教育领域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项目推进保障机制,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参加社区对接会、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群众需求。围绕“学校场馆对居民开放、组织群众参加全民阅读活动、增加老年教育办学点”等方面需求,细化措施,明确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的目标。

今年,市教育局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深化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畅通家校、社校合作渠道,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公益服务平台。成立家校共育坊,在全市5个生活圈12所中小学、幼儿园遴选优质教师资源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依托社区德育学堂、家校大讲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培训,开展《做最好的家长》《孩子我该如何爱你》等讲座,受众近千人。

发挥优势

整合资源“有章可循”

喜欢书法的,加入书法课后服务;喜欢国画的,加入国画课后服务……如今我市的中小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班”和志同道合的“队友”。这种“兴趣班”,就是为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实现全面发展而组建的“课后服务班”。

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海区五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在学生“吃够”课业学习的“主餐”后,每周五下午推行“菜单式”课后服务,课程既有律动表演、舞蹈等“艺术菜”,也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菜”,还有书法、阅读等“传统菜”和编程、人工智能等“科技菜”。

近年来,市教育局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打通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教育利民的“最后一公里”。坚持校园主阵地建设,全市37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按“一校一案”和“5+2”的要求开展课后服务,参加课后服务学生42766人,教师2999人。创新实施“课前+课后”的双时段服务,针对性推出“基本课程+素养课程”的“1+N”“菜单式”课程体系。构建“双减”空中课堂,扩大多元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科普资源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优质教师资源,联合社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思起来、活起来。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理念,家校共同制定“家务劳动清单”,确保学生每年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创造美好”主题家庭劳务活动,逐步掌握刷碗、拖地、洗衣服、做饭等家务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海区蓝天社区毗邻市五中和海区五小两所学校,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市教育局根据少先队员聚集区域、兴趣爱好、学校分布等特点,在此为少先队员量身打造了“一刻钟社区少先队文化圈”试点社区,并常态化开展少先队活动,服务少先队员健康成长。

在“绘乌海·共发展”主题创作宣传涂鸦作品区,学生们手拿画笔,用心描绘一幅幅作品,以楼组小队为单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刻钟社区少先队文化圈区”和“我爱乌海”等几个核心板块,用涂鸦画的形式呈现给社区群众,引导少先队员做社区的小主人,传播社区治理创新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中来。

“好妈妈讲师团”亲子微讲堂是我市“一刻钟社区少先队文化圈”建设工作中打造的组织建设圈项目之一。一批素养高、能研究、敢创新的妈妈带领少先队员从课堂走进社区,以讲述党的历史故事、少先队历史故事等为主题,搭建起老妈小讲堂、亲子微讲堂。

我市积极发挥“一刻钟社区少先队文化圈”作用,培育“红领巾讲解员”“红领巾小记者”宣传队伍,宣讲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优秀党员、团员成长、奋斗、奉献的故事。培植“社区治理小达人”,开展“美丽楼道”、美化小区、围墙涂鸦等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最后一公里”治理。

依托职业教育优势,我市培育“托育照护”及“老年照护”专业人才,采取“集中授课+在线讲解+上门指导”的教学模式开展职业技能社会培训服务,推动专业人才下沉社区。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新华西街道开展反养老诈骗宣传教育讲座4场,通过发放宣传单、现场讲解、案例分析、数据展示,提升老年人反诈骗意识及反诈骗能力。

突出重点

延伸服务“有张有弛”

市教育局注重激发校外培训机构活力,探索和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丰富课程设置,着力解决“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单一,无法充分满足课外学习需求”的问题。拓展课外活动空间,精心遴选6家“乌海市首批中小学研学活动单位”;积极挖掘和利用我市及市外自然人文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此外,海区一小、海区三小、海区九小联合中河源社区,认领共享农田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按照班级划分区块种植,学校每两周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开展种植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学射箭、跳蹦床、踢足球、打乒乓球……课外时间,乌达区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免费开设声乐、足球、射箭等6门公益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幼儿足球是课外活动中心学生最多的地方。教师贾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注意力、传球、对抗及射门等专项训练。年龄小的孩子以培养乐趣为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孩子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掌握着踢球的要领。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颇高,参与积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师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足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和技巧并亲身示范。临近结束,老师带领学生做放松训练。余晖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馆内飘荡,奔跑的优美姿势如梦如幻,一颗颗足球的种子已经种下,一个个绿茵场的梦想渐渐发芽。

家长王燕表示:“乌达区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离家近,直接把孩子送过来就可以,能让孩子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家长也非常放心。”

今年,我市充分提升中小学场馆服务社区能力,将试点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图书馆、主题展室、体育运动场馆、操场向公众开放,丰富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乌达区教育局积极挖掘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资源,利用市十六中、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外墙安装“听书墙”5幅,涵盖《骆驼祥子》《呼兰河传》《老年健康讲记》等20余本电子书目,实现群众随时“智能扫码”听书。

(作者:陈洋;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