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有故事”的石碑和石雕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2-01 15:28:26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铭文砖

石磨盘

蹲犼石雕

浮雕六臂大黑天石碑

降阎魔尊石碑

光头石人

多闻天王石碑

石碑和石雕,印刻着历史的留痕。

没有哪一种艺术,能比石雕更为久远,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比石雕更为深刻地留下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痕迹。距今约一万年前,原始先民告别了颠沛流离、靠着采集狩猎果腹的生活方式,转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以从事农耕和畜牧为主的聚落生活。当他们从山林中移居到平野、河岸和丘岗时,劳动工具就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制作石器、陶器等生活用具,那些考古中发现的石刀、石斧、石片也可以看作是最早的石雕艺术。

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影响,石雕的类型、样式乃至创作内容都在发生着演变。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不断地更新进步,也为后人留下许许多多遥想那个时代的作品。石碑也是如此,雕刻在石碑上的铭文、花样经千年风吹雨打仍然可辨,也能让人们借助其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在市博物馆里,也有一批石雕和石碑,每一块都是“会讲故事”的藏品,在本期的《博物馆里的宝贝》中,记者就带您欣赏一番。

粗糙的铭文砖 消失的神秘字

在市博物馆的展厅中,有一块出自西汉时期的铭文砖常常引得参观者驻足端详,议论纷纷,这块砖长35厘米、宽31厘米,乃是我市海勃湾区新地古城遗址出土。

据考古显示,新地古城为汉代时期的城关建设,因此,这块铭文砖很可能便是西汉时期的工匠留下的。这块砖体呈梯形,质地细腻而坚硬,很显然在烧制的时候温度非常高,正面装饰着带状的粗绳纹,同时还有两行文字。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行文字,书写随意,就像是工匠在烧制前,用手指在未干的砖坯上书写的,内容为“大萬仁安□”,由于文字的痕迹很浅,书写的也比较随意,空缺的部分已经看不出是什么字了。

不少参观者都在猜测这几个字想表达什么意思,但没有统一的思路,如果您有相关的史学知识,能揭秘这个消失的神秘“□”是什么字,这几个字要表达什么意思,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我们随时欢迎!”

极为生活化的石磨盘

在展厅中,还有一件展品非常生活化,几乎所有参观者都能叫上它的名字,因为它与后世使用的一种劳动工具几乎一模一样。

这就是出自西夏时代的石磨盘。这个磨盘长40厘米、宽31.5厘米、厚7.9厘米,为黄砂岩琢制。按照其功能可知,这是一台小型的手摇石磨的上扇,也就是转动盘。磨盘雕刻有凹下去的部分,可以放置麦、豆等粮食作物,槽内靠近中间处雕凿着磨眼,作物通过这个孔就能进入磨膛。

这件石磨使用痕迹很重,半面磨齿已经磨平,留下一道道同心的弧线,可以遥想,在距今约800年前的西夏时代,这扇石磨可能是某户农家的重要生活用具。

据说,石磨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而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这种石磨最初叫硙(wei),直到汉代才改名叫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磨”。

1968年,在我国河北省保定市的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约2100年的石磨,是一个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磨实物。

蹲犼石雕,这件藏品眼熟吗

博物馆里还有一座威风凛凛,极为神武的“石犼”,常常有人误以为是一尊石狮子,就像影视剧中官衙及大户人家门前一左一右蹲坐的那种。但博物馆里这座可不是狮子,它是专门雕刻在华表上的,名为“石犼”。

石犼,俗称为望天犼,乃是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四大古神之一,是万兽之祖,生性凶残,好食龙脑。也有传说称,犼是龙子之一,因为有守望的责任,所以常常蹲立在华表之巅,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博物馆里这个展品,乃是宋代的产物。长33厘米、宽52厘米、高达1.2米。石犼体现出充分的宋代雕刻习惯,采用圆雕手法,风格粗犷却造型生动。只见这犼蹲坐在方形基座上,前腿直立后退蹲坐,四肢强壮有力,抬头仰鼻,大眼圆睁,正在昂首怒吼,气势威武轩昂。

犼在中华古代建筑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祥瑞的象征。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上,您或许就见过它们。

光头小石人,能雕得多精致

一尊光头石人,生动活泼,脸庞圆润饱满,弯弯两道眉毛,笑眼圆睁,直鼻大耳,观之憨态可掬。

这个石人乃是出自元代的一件石雕作品,手法同样采用圆雕的形式,风格粗犷,造型却生动。石人身上也穿着非常能反映时代特点的衣服,宽袖长袍,锦带束腰,身体略微后倾,左手上扬摸头,右手置于腹部,笑得前仰后合的状态。

这样的雕刻作品,在当时的工艺环境下,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雕品了,不但人物表情栩栩如生,衣服纹理也能看得清,值得您近距离来观赏一番。

威风凛凛的浮雕石碑

在市博物馆里,还有三件石碑作品,其一为浮雕六臂大黑天石碑。这件出自清代的石碑高达76厘米、厚11.3厘米。这尊六臂大黑天,头戴五佛冠,怒发上冲,发中装饰有一个骷髅头。

大黑天面部被凿毁,项戴珠串,垂至腹处。肩膀处环绕帔帛,腰间围着虎皮裙,后背放射出火光烈焰。他的六只手都有持物,中间两手置于胸前,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其余四臂伸展,上面两只手,左手拿三叉戟,右手持念珠,这两只手还同时张开一张象皮,表示驱逐无明,象首在右侧胳膊下方漏出。下面两只手,左手拿金刚索,表示勾缚一切妖魔,右手拿手鼓。身上还缠绕装饰着很多蛇,也增添了恐怖的气氛。

大黑天,本是婆罗门教湿婆的化身,后为佛教吸收而成为佛教的护法神,特别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是专治疾病之医神与财富之神。常见的形象有二臂像、四臂像、六臂像,六臂大黑天是最常见和最圆满的一种形象。大黑天战神的特性也深受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元朝时得到了忽必烈的崇信,成为蒙古军队的保护神。清朝时,满族人因信奉藏传佛教,对大黑天也十分崇信。

就雕刻工艺来讲,如此精美的巨幅石雕,足见当时匠人的非凡技艺。

第二件浮雕名为降阎魔尊。清代的浮雕作品,大多跟佛教中的神明有关,这尊浮雕降阎魔尊石碑,也雕得非常精美。石碑高达76厘米,厚12厘米,体积非常庞大,石碑中造像呈牛首人身造型,怒发上冲,额有竖目,三眼圆睁,大口长舌,面目狰狞。

在这块石碑上,既有象征着神明的降阎魔尊,又雕刻有许多法器,甚至还有传说中魔尊的明妃“撒门底”,身披一张鹿皮,右手捧盛嘎巴拉碗敬献给魔尊。此外,还有水牛、蛇、祥云、日月等元素,看起来非常的精致。降阎魔尊,也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有多种变相。

最后一块石碑,与前两面石碑体积一样庞大,雕刻的是藏传佛教中的多闻天王。

可以清晰看到,法相头戴五佛冠,倒八字眉,双目圆鼓,大耳饰有耳环,面庞丰圆,嘴唇微启,面露愤怒之相。身穿甲胄,两肩披膊处有怒目獠牙的吞肩兽,下穿战裙,身后飘逸的绸带在双臂上蜿蜒。右手持宝幢,左手托持含着摩尼宝珠的吐宝鼬“纽列”,胯下是一头卧伏于莲花座上的狮子。狮子雄壮矫健,璎珞满身,仰面回首,狮口大张。

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天王、财宝天王,与东方的持国天王、南方的增长天王、西方的广目天王并称“四大天王”。

浮雕工艺也同样精美非常,天上的祥云,狮子鬃毛都清楚可见。

艺术是整个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石雕艺术也是如此,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正确地解释,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他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原始雕塑艺术也作为祭祀信仰、崇拜观念的体现方式或表达形式而得以发展,这就是我们在后世作品中经常看到宗教中的神佛形象的原因。

对于浮雕这种艺术来说,雕刻家在平板上雕刻他想要塑造的形象,使其与原始材料的平面分离。其实是一种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产物,常常用于建筑中,并出现在器皿上,由于其压缩特性,占用空间小,因此适合在各种环境中进行装饰。

清代时,浮雕工艺就已如此了得,工匠的美术水平可见一斑。透过这些浮雕石碑我们仍然能清楚感知到,古代匠人们的匠心独具。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