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打造” •激情岁月⒄ “中国书法城·乌海”诞生记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1-25 10:22:31

1994年6月乌海市政府决定创建书法城。

1998年2月乌海市政府制定书法城总体规划。

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乌海市为中国书法城文件。

巨笔书法。

张海题写中国书法城。

岩画被称为“天书”,是象形文字产生之前的文字,它是研究远古时代的重要史料,也是书法碑刻的原生态。7000年前,远古先民在太阳神照耀着的桌子山上,刻下一幅幅精美的岩画……在我市及周边大大小小的八条山沟里。史前时期的摩崖石刻——乌海岩画,用天真、拙朴的线条,表达着远古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成为乌海书法艺术的最早脉络和灵感。在桌子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如今,人们用书法抒发着对文明、幸福生活的真切感受,变化的是书写、表达的方式,不变的是对文学艺术、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创建初期

20世纪50年代,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在乌海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工作。在繁重的劳动之余,矿工中的几名书法爱好者,把书写标语、口号、对联、大小字报等当作了研习书法的好机会,这些或端庄秀美、或遒劲有力的毛笔字,给了那一时期许多人特别的享受。孙瑞芝是土生土长的老石旦人,在她儿时的印象中,老石旦处处翰墨飘香,这为她日后走上书画之路指引了方向。“老石旦矿区是由来自祖国各地的‘外乡人’汇聚于此,语言迥、风俗异,书法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我市书法家孙瑞芝说。

那时,乌海地区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一些酷爱书法的知青在工作之余坚持临帖习字,由此也带动了不少矿工和青少年的习字热情,因陋就简习练书法、相互切磋蔚然成风,习练书法不仅成为人们消磨时间、寄托情思的一种方式,也锻造出乌海书法的精神和筋骨。当过3年多井下掘进工的王厚孝靠捡来的秃笔练习书法,成为我市第一个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提名奖)的书法家,如今,他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两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下属委员会的委员。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市书法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矿区书风日盛,政府因势利导。

1994年6月,我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创建“书法城”的想法,作出《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并将“书法城”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远景目标纲要,自那时起,民间自发的书法活动被纳入政府主导的轨道上来,有力推动了我市书法艺术的发展。由于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性书法活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支持,阴山书院、虎山书院、墨玉乡书画院等书法组织应运而生。老石旦煤矿、五虎山煤矿、市地税局、市工商局等单位纷纷举办书法笔会和书法学习班。全市各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书法艺术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成为引领乌海特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996年,我市修建了书画院和书法碑廊,这些文化设施在当时的地级城市中十分超前,而围绕书画院形成的书画市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我市还经常与江苏、北京、天津、湖北、河南、甘肃、宁夏、陕西等地进行书法交流,书法展览接连不断,蓬勃发展的书法事业成为我市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从最早的煤矿职工书艺陶冶,到群众中兴起的学习书法热潮;从企业、民间书法组织的诞生,到市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从书法爱好者之间的私下交流,到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警)营,书法艺术在我市已不仅是单纯的休闲之举,也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13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稳定健全的书法组织。到2007年,我市共有全国书协会员20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21人,市级书协会员1400人;常年习练书法的人达数千之多,涌现出了李贺年、周天甫、王文斌、王厚孝、李静伟、白占荣、李玉芳、张捷军、范海波、勃增等一大批极具影响的书法名家。

2007年,我市申请命名书法名城的条件已经成熟。市政府向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出《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命名“书法城”的函》,申请命名我市为“中国书法名城”。

正式命名

2008年9月10日,市人民广场彩旗飘飘、乐曲声声,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开幕式隆重举行。我市的“90后”大多还记得当时的那场盛会。那一天,来自市二中、市三中、市实验小学、海区六小、海区一小和的共4000名学生组成太阳神图案,与其他各界人士在市人民广场进行了万人共书太阳神活动。该活动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最大规模书法活动”,并为我市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牌匾。

活动现场,我国著名榜书书法家王麒景为万人书太阳神活动开笔,他用一支由浙江省湖州市金塔湖笔厂专门赶制的巨笔写下一个大大的“神”字。此笔笔锋长0.68米,蘸墨后重达40公斤,被喻为“天下第一笔”。开笔后,我市三位书法家王厚孝、李力增、肖海星现场书写“万人书太阳神记”;4000名中小学生同时在6400平方米的巨幅太阳神图案上书写“太阳神”三个字;在太阳神图两侧,1000人用“太阳神”三个字书写“中国乌海,书法名城”的心愿;1200余人在长达300米的条布上书写太阳神……开幕式上,中国书协有关负责人宣读了中国书协关于命名“中国书法城———乌海”的决定,同时命名市实验小学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

从1994年提出创建“书法城”,并将“书法城”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远景目标纲要,到中国书协正式命名我市为全国第一个“中国书法城”,我市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形势、进入了新的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以此为契机,我市书法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2007年至2020年,我市共举办了11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2011年,“中国硬笔书法名城”殊荣花落乌海;2012年,中国书法城·乌海荣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之一;2016年,我市“书法五进”工作模式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8年9月,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在我市开幕;2020年,“中国书法·年展”正式落户乌海……

蓬勃发展

“同学们,身体坐直,笔要垂直,写字要看帖。”在市实验小学书法教室,这样的书法课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学生徐子洋说:“初学时,由于握笔姿势不对,不会控笔,我总是写不好。通过在学校书法课上学习和每天坚持练习,我现在对书法越来越感兴趣,已经能独立完成隶书和楷书习字作品了。”

1993年,市实验小学率先将书法引进校园,自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后,书法教育在这里得到了更好地普及与发展。近年来,我市不断夯实书法教育基础,由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的全覆盖。

九曲黄河锦鲤跃,满城尽是染毫人。如今,在乌海的大街小巷,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墨韵书香,在公园,老人书写地书,行云流水;在社区,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展露风采;在学校,孩子们习练书法,聚精会神;在机关,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热闹非凡;在企业,技艺精湛的职工书法作品让人赞叹……墨韵书香改变着乌海的城市气质,也改变着乌海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书法城·乌海,已成为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城市金质名片。

目前,我市有中国书协会员45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65人,参与书法活动的爱好者达数万人,全市共有10名书法家获奖、入选和提名兰亭奖,76名书法家作品入展全国书法展等国家级展览。今年,我市书法艺术家冯印强、王厚孝、孙瑞芝还入选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第八届专业委员会人员名单。

伴随着书法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市书法产业也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我市全力推动文房四宝、书画奇石、文博会展、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论是漫步街头,还是深入社区、企业,文化长廊、文化主题公园随处可见,书画奇石交易市场一派红火。在乌海,你能看到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2017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以书法为主题的青山翰墨园、书法广场、黄河沿岸景观带等,无不将书法元素融入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我市的文化品位和特色。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效应日益显现,书画联展、奇石展览等已成为我市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的载体和平台,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近乌海、了解乌海、认识乌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挥毫运笔弘扬传统文化,饱蘸浓墨书写时代风骨。书法,将继续随着城市的脉搏流淌,在乌海这片热土不断赓续传承。 

(作者:曹艺;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