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公交:滚滚车轮见证时代变迁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0-21 12:26:06

【“两个打造” 激情岁月(14)】

自20世纪60年代末公共汽车出现在乌海地区以来,我市的公交事业经历过濒临破产的挣扎,也实现了生机勃勃的巨变。一次次改革让我市公交发展与时代变迁、城市建设同频共振。这变化在公交事业的发展变迁里,更在老一辈公交人的心里。

从单一线路到四通八达

1969年末,原海勃湾市(今海勃湾区)建设了公共汽车站,负责公交车营运的是海勃湾市联合运输公司,那时公司共有6台车,这6台车便是海勃湾地区最早的公交车。起初,开通了至公乌素和渡口的公交线路,到公乌素单程运营时间最短两个半小时,每天平均跑两趟。

而当时在乌达市(今乌达区),老百姓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和马车。1970年末,乌达市人民汽车公司购进了一台北京牌的26座汽油车,这算是乌达地区第一台公交车。

当时乌达市开通了乌海西站至教子沟的公交线路,每天上下午各一趟,每趟要走两个半小时,全程票价3毛钱。票价不贵,但也不算便宜,起初人们并不习惯坐,每天乘车的人没有几个。1973年,乌达市人民汽车公司将公交车增加至5台,还同时新增了乌海西站到苏海图矿区的线路,乘车的人便多了起来。

1976年,原乌达市、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原乌达市人民汽车公司和海勃湾市公共汽车公司也合并成立了乌海市公共汽车公司。从这时起,乌达区和海勃湾区之间的联络逐渐增多,而两地之间过黄河主要的通行方式就是黄河轮渡。

黄河轮渡是什么?就是两岸群众要穿梭往来时,除了走浮桥,就只能靠轮船摆渡。

市公共汽车公司开通了乌达新区到黄河渡口的公交车,方便市民乘轮渡过河,这趟公交车便是如今乌达区到海勃湾区往返的城际公交K2和2路车的前身。

1978年,黄河轮渡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乘客,那就是陪着人们一起过河的公交车。为了更加方便出行,人们到渡口下车后,2路公交车也开上船,到对岸继续载客前行,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样的乘车方式一直延续到1988年。这一年,乌海黄河公路大桥正式建成,这条公交线正式被编制为2路公交线。

与2路公交线相似,5路公交车是海勃湾区与海南区之间通行的主要公交线路,它的前身是海勃湾地区至公乌素地区运行的公交线路,该线路在原海勃湾市公共汽车公司建立之初就已开通。

随着我市公交事业的发展,2014年,我市又开通了27路农区专线,结束了农区没有公交车的历史。

安全可靠、便捷畅通、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持续全面优化,城市公交系统也更加科学、公交站点布局更加合理。我市先后开通了三区间城际快速公交及通往新建居民区、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区等多条公交线路,棋盘井、乌斯太、碱柜、蒙西等周边地区都被纳入公交线网,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地区的公交营运线网进一步完善。

市内、周边地区城镇、中心村和厂矿园区的公交一体化发展,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随着线网密度的增加,更多的线路和更舒适的车内环境,让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实现了从“等车坐”到“选车坐”。

从人工售票到刷卡支付

建市后,乘坐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车少人多,挤公交就成了许多人难忘的记忆。“乘客太多,不少人会跑到马路中间希望能抢先上车,车一停,人们就一拥而上。别说坐座位,能有个扶靠的地方就算是好位置了。”市民周喜顺说。

不仅乘客会“挤”着坐车,售票员也练就了踮着脚尖走路的功夫。上世纪70年代,每辆公交车前后各设一名售票员,他们在人群中穿行,还要记好人数、点好票。哪个人该在哪儿下车、几站地售价多少钱,售票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市民银莲花就曾在上世纪70年代当过售票员,她曾回忆,当时公司共有6台车,那时的公交线路并不固定,有火车进站他们会到车站接站;没有火车时就跑卡布其线,当时通往卡布其的汽车极少,一趟公交车能挤100多人。

2002年,公交公司由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为职工全员持股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为节省支出,所有环城线路取消了售票员,无人售票被提上议程。公司在转制后经历了数次变革,之后所有属于该公司的公交线路都变为无人售票车,环城公交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9年,海勃湾区8条公交线开始启用公交IC卡车,学生卡每刷一次计费0.25元,普通卡每刷一次计费0.75元,市民使用多年的纸卡式手工月票正式退出历史,环城公交进入“刷卡”乘车时代。

2014年6月,我市实施了公交惠民新政——公交IC卡票价优惠免费政策。市公交公司发行了普通卡、学生卡、爱心卡、老年卡和爱心军警卡这5种,覆盖全市各类人群,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实行不同票价优惠。

从摇把发动到新能源驱动

乌海第一代公交车并不像现在的车一样,按按钮就能启动,而是靠司机用摇把手动启动的。

当时第一班公交车早上6点发车,冬季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0℃,气温低时车内机油凝固,无法启动。为了不耽误发车时间,公交司机们4点半就得到单位,想办法将汽油稀释后才能“着车”。

老一辈公交人张和平曾回忆,用摇把发动车至少得40多分钟,他们必须边给水箱加热水,边用力转动摇把,这费劲的活儿常常让人大汗淋漓,但户外天气又是如此严寒,车启动后,司机们一身热汗瞬间变凉,手脚常会冻得没了知觉。

由于缺少驾驶员,公交司机上的都是全天班。司机们早晨天没亮就得上班,一上就是十几个小时,生病也很难请假。由于车的密封性不好,司机即使穿着棉衣皮裤,在驾驶室坐上一天也还是会冻得浑身发麻。

很多路段也都是沙石路,由于公交车行驶时间长、行驶环境差,水箱高温导致无法行驶的现象就成了家常便饭。每辆车上都备着一大桶水,遇到水箱高温就停下车加水降温,备胎也必不可少,因为公交车半路爆胎是常有的事。遇到恶劣的雨雪、风沙天气,车辆无法前行,司机就要拿着铁锹铲走沙土,用各种方法帮车辆“脱险”。

1997年,6路线率先更换了7台18座扬子牌公交车,车型变小了,但车况和性能却大为改观;1998年,公交公司又购买了20台蜀都牌公交车,这种车型有前后两个车门,乘客可以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发车间隔时间也由以前的两小时缩短为30至40分钟,运行时间也缩短为两个半小时。

从刚开始的一两条线路几台车,到如今的几十条线路几百台车,我市的公交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公交车的乘坐条件也有了极大改观,空调、减震、视频监控等配置越来越齐全,并且在低碳环保、经济实惠等方面表现出色。

2007年,市公交公司上线了22台以CNG为燃料的新能源公交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又陆续增加了60多台CNG燃料新能源公交车,全部补充到环城公交线路。

2010年,市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购买了100台以LNG为燃料的新能源公交车,环城公交车从此跨入新能源时代。从2010年起,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陆续购置了256台燃气公交车,其中LNG液化气公交车234台,CNG压缩天然气公交车22台。

与传统汽油、柴油车相比,LNG液化气公交车更环保,单从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排放来讲,就相对于汽油、柴油车减少了5到20倍的排放量。从经济效益上来讲,每台车每年可节省5万余元的成本。

2015年3月,我市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开始建设公交智能调度管理中心,升级改造原有GPS监控中心,全面实现公交车辆、出租车线路运营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公交服务能力。

2017年10月,市公交公司又引进智能调度系统“掌上公交”App,实现了公交车辆运营调度的智能化,无论寒冬酷暑,市民乘坐公交车再也不用苦等,在手机上轻点App,即可获取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和最优线路。

2019年,我市首批100辆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相继投入到三区十余条公交线路运营,一辆辆外观白绿色相间的新能源公交车获得市民好评。新能源公交车有电子报站屏,起步、停车也很稳当,行驶起来还没有噪音,减少了大气污染,提升了乘客们乘车的舒适度。如今,我市的环城公交已实现100%配备新能源车辆,车辆装备水平走在了自治区前列。

回顾往昔,我们不难发现,乌海公交的发展历程,堪称这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变迁的缩影。通衢大道上穿行的公交车,正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将载着我们驶向越来越美好的新时代、新征程。

(作者:曹艺/文 齐艳芳/图;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