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9-22 10:14:44
【博物馆里的宝贝】
黄釉陶博山炉
“卍”字纹提链铜香薰
莲花宝子柄香薰
香,在我国古代用处广泛。据说,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认为神明不饮食,但是会嗅香气,因此,在祭祀中,人们会将燃烧植物散发出的袅袅香气作为人类与神明沟通的媒介。这样的说法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便能找到出处,据《礼记·郊特牲》第十一章所载:“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
到了先秦时期,草本植物之香开始进入百姓生活,人们将薰草、古兰、郁金、茅香等香草用于香身、熏香、辟秽、驱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佩带、熏烧、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插戴香草、佩带香囊、沐浴香汤等做法渐次兴起。《诗经》《楚辞》当中都能看到有关人们佩戴各种香草的记载。比如屈原就曾在《离骚》中这样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意思是说屈子将江离芷草披于肩上,以秋兰挽成索佩挂在身上,早晨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这其中,芷草、秋兰、木兰、宿莽都是香草的名称。
随着熏香风气的逐渐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熏炉也应运而生。考古发现证实,在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香薰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期的《博物馆里的宝贝》就带您通过市博物馆里的部分馆藏珍品,品味古代香薰文化。
博山炉中沉香火,
双烟一气凌紫霞
在市博物馆中,一只博山炉常常惹人驻足。这只博山炉高17.7厘米、直径有10.1厘米,造型古朴简洁,胎体为黄褐色,外刷黄釉,炉体似豆形,其上有盖,盖呈锥状,如山峦重叠,顶部有六个圆孔,近处观望,仿佛能看到有袅袅烟气正从“山顶”圆孔中飘逸而出。
这只博山炉亦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出土于我市海勃湾区三坝墓群,是汉、晋时期常见的一种焚香用具。秦汉时,方士神仙之说非常盛行,从皇帝至普通百姓,都希冀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因此贵族们使用的东西也会带出此等寓意,博山炉就是其一。相传在汉代,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终日仙气缭绕。博山炉盖如山峦,当香料在炉内燃起时,青烟便从镂孔溢出,盘桓而上,恰似山间云雾缭绕,乃是道教文化中长生不老的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体现。
博山炉在后世逐渐演变成香炉的一个固定类型,使用广泛、影响久远,堪称香炉的“鼻祖”,其实物的流布范围甚广,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广州等地的汉代墓葬中几乎都曾发现有博山炉随葬。当然,出土文物大多以陶质的为多,铜博山炉则多见于皇室、诸侯王以及其他地位较高的上层贵族墓中。
绿衣捧砚催题卷,
红袖添香夜读书
从唐代开始,香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宋代,香事在世俗生活中变得越发重要。人们以斗香、品茗、插花、挂画为“四雅事”,用缱绻青烟凝神静气,修身养性,以图精神远阔,无论是抚琴高歌、挥毫泼墨,还是赏诗吟对,有红袖添香都被视为十足的风雅之趣。
香的名称和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无数的诗词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爱香、惜香的身影。
比如著名诗人苏轼就有《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这阙词传世:“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炉中的香烧所剩不多,但诗人还是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得更久一些。
陆游的《夏日杂题》一诗则这样说:“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茅檐三日萧萧雨,又展芭蕉数尺阴。”宋代时候,海南沉香已经盛行天下,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精神享受的名品。
宋代词人欧阳修也是品香高手,他在《一斛珠·今朝祖宴》说:“愁肠恰似沈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沈香篆,指点燃沉香炷时,其烟上升盘曲缭绕如篆字。篆字心香,听起来就非常有意趣。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焚香活动的普遍和盛行,也使得焚香所用的器具逐渐多样化。香盛、香匙、香壶等都是必备之物件,当然核心的还是香炉或者熏炉。香具作为香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一向都有特殊的地位。
跟前文提到的汉代博山炉一样,唐代银质的镂空香薰球、宋元时期的瓷炉、明清时期流行的宣德炉,乃至元代的“卍”字纹提链铜香薰等都是历史上可圈可点的燃香之具。李清照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有这样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其中“瑞脑”指的龙脑香,“金兽”则是香炉,易安居士的香炉是兽形的,诸如獬豸、仙鹤、神龟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兽形铜炉题材,焚香时看着神兽们吞烟吐雾,确实也别有一番情趣。
“卍”字纹提链铜香薰也很精致,市博物馆里便有一件这样的展品。这件展品是2014年入藏博物馆的,属于国家三级文物。该香薰为铜质,通高19.9厘米,口径12.6厘米,球形腹径17.8厘米,重1.75千克。香薰腹部中央为两圈镂空的“卍”纹图案,香气可从镂空处溢出。香薰盖已经没有了,下腹铆接有3个蹄形足,肩部上下各有3道凹弦纹。弦纹之间设置有3个环钮,每个环钮均连接1条铜链,汇聚于手柄挂钩上。挂钩制作成鸟形,生动活泼,别有韵味。造型和装饰都颇具匠心,具有装饰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特性。
另有一件辽代的莲花宝子柄铜香薰,也非常精美。香薰的造型是一束莲花,扁条形枝干为执柄,中间有蒂分为三枝,下面花梗下弯上托仰莲造型的炉体,中间的叶柄向下弯曲连接着莲叶造型的炉座,上面的花梗托着一个小香盒,又名香宝子,用来盛放香料。
炉体为绽开的莲花造型,外饰多层向外张开的莲瓣,圆形子母口,镂雕蟠龙纹盖,龙身矫健苍劲。香盒上是子母口六边锥形盖,整体为菡萏造型,含苞待放。炉座外缘为葵花形,仿莲叶边缘为波状造型。香薰、香盒、炉座、执柄均采用分铸法单独铸造,铸成后铆合连接。设计巧夺天工,造型优美自然。
这种长柄香炉也是古代佛教的行香法器之一,根据长柄形制不同,可分为鹊尾柄、镇柄、如意柄、莲花宝子柄,最早由我国西北传入,在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甘肃炳灵寺石窟西秦壁画中均可见到此类香炉。
总而言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香文化源远流长。香具因香而生,熏香意境典雅却又朴实、自然,自带一股玄妙深邃之境。它陪伴着我们走过了数千年的沧桑风雨,亦走出了独属于华夏文明的香文化。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纵观香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如今,熏香的风俗虽不常见了,但意蕴犹存。因此,如果您也喜欢香文化,不妨到博物馆里去品鉴一番。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乌海日报社 | 2022-09-22 10:14:44
乌海日报社 | 2022-09-20 10:42:26
乌海日报社 | 2022-09-15 09:45:31
乌海日报社 | 2022-09-15 09: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