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9-08 09:32:11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景泰蓝马鞍
马当卢
马衔
軎辖
带莲花纹的马具饰片
马,冷兵器时代的第一“战略资源”。
古代,内蒙古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活动区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到秦汉魏晋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再到后来的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无一不是依靠马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
可以说,在历代的北方民族中,马的拥有量和品种的优劣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兴衰强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马驮着北方游牧民族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从游牧文明迈向了现代文明。
马的作用这么大,人们对马的珍爱程度自然也非常高。在市博物馆里,就有一大批与马有关的珍贵藏品,这些装饰马、驯服马或者在马上使用的藏品,非常有趣地展示了在古代一匹马能有多么“时髦”。
青铜马衔与 青铜軎(wèi)辖
在市博物馆的展柜中,有许多青铜制品,其中就有一只青铜马衔。中间套接两环呈圆形,衔杆粗长,外环由两个环状组成,一个圆的,一个梯形的。
在古代,车器离不开镳、衔、“节约”、胁驱这四小件,它们互为作用,各有特色。
马镳,是为装挂马衔用的,在马嘴两边各一;马衔,在马嘴里,用于勒马和驯马是个,。
“节约”是马具的连接件儿,而“胁驱”则有特别的作用,是防止行车时两马靠得太近,间隔其距离,以便控制方向用的。
据考古资料显示,商周时,四马驾一车,靠辕的两马称为“服”,两边的称“骖”。《诗·郑风·大叔于田》就这样形象地比喻:“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行车时为防止两边的骖马往中间靠挤干扰服马而偏离方向,就会在服马的身上挂“胁驱”,尖尖的胁驱会扎到靠近来的骖马,尤其是在拐弯的时候,马儿为避免挨扎,就会主动与服马保持距离。
马车是古人出行的重要工具,“车马”一词一般都是一起出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里表述:“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
古人按一辆车所配马的数量来区分职位高低,比如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一。我们常常在影视剧里看到,人们坐在马车里非常舒适,但其实在先秦时期,古人乘车是有明确的礼仪规范的。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而人是站在车舆里的,叫 “立乘”。《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立正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就是说,孔子上车,必定抓住挽手的绳子,端庄肃立,这算是古代乘车的标准姿势。但也有例外,比如《礼记》说:“妇人不立乘”。女子坐车,大概不用这么辛苦的站着吧。
市博物馆里的青铜軎(wèi)辖,就是装饰这种马车用的东西,出自战国时期,它的造型像个长长的圆筒,正面还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兽头,留着穿皮带的孔,可以用皮革穿着固定在车轴上。
鎏金工艺的“马面具”
到了汉晋时期,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马饰也变得好看起来,比如博物馆展柜里就有的鎏金铜马镫和鎏金铜当卢。
当卢为古代贵族驾乘之马额头上的饰物,通常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通过额带固定在马鼻革与额革的交接处。当卢可是非常炫酷的“马面具”,有装饰和防护两种作用。博物馆里的这件铜制当卢表面鎏金,下端细长,能很好地贴合马的鼻梁,但又不至于遮挡视线。当卢的四周边缘还有一圈穿管小摇叶,现在大部分都已经脱落了,仅有部分穿管附着在当卢上。
这个小摇叶也叫做“步摇”,您以为只有古装影视剧中常见的贵族妇女们头上戴着的能垂下来长长流苏的簪子才叫做步摇吗,马儿头上也有步摇。
跟当卢在一起的还有一些马鞍的饰片,属于马鞍桥的包片,这几块饰片非常精美,有的雕刻着莲花纹路,有的雕刻着双首相对的凤鸟,还有的则雕刻着奔跑的小兔子,惟妙惟肖,值得您到展览馆里仔细观赏。
马具装饰能有多精美
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之重要,古人爱马就会像今人爱车一样,给它贴上许许多多的装饰。马具装饰能有多精美,能有多别出心裁,您也可以到市博物馆里参观一下。
在展柜中,就有一组辽代的凤纹鎏金铜马具饰。据《辽史》记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对于契丹人而言,马是财富,是转徙运输的工具,是战场上骑射的伙伴,是取得政权的依仗。契丹人把对马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在了装饰和美化马具上,愿意用最好的材质、最美的图案装饰马匹与马具。
这组马具饰就包括三个“缨罩”和几枚带扣、一个马鑣、一枚铊尾和一个铜铃。“缨罩”据说就是马颈带饰上垂下的一个装饰物,对于普通人乘骑来说可有可无,贵族的乘骑才佩戴缨罩。
市博物馆里展出的这几枚缨罩花纹极其精美,有莲花纹、葫芦形叶、花草纹等装饰。几枚带扣也别具特色,有的上浮雕着昂首展示的双凤,有的则是双鱼形,腹鳍相连,鱼尾相接,鳞片俨然。小小的铜铃不但有系孔,甚至里面还有能叮当作响的铜丸。
雕刻着人物的马镫
中国古代马具成熟的首要标志就是马镫的出现。单马镫以木为芯,外包铁片,上端为长柄,下为扁圆形环,柄头部有一方形孔用来穿皮带以便悬挂,双马镫最迟在东晋初期已经开始使用了。单片形马镫到南北朝时期仍很普遍。
市博物馆展柜里就有一组出自辽代的马镫,铁制,整体是葫芦的形状,马镫上雕刻着舞动的小人,比如马镫A的正面既有一个头戴小冠的人物,长长的飘带从帽子两侧回旋到肩膀,然后绕过大臂,最后垂落到腰部,人物甚至还有刘海儿,无论是穿着还是身上的饰片都雕刻得非常精美。
这个马镫的背面则雕刻着一个少年,这个少年同样带着小冠帽,帽子上有飘逸的帽带,脚上穿着长靴,盘腿而坐。
这种形制的人物常见于唐、辽时期,多为表现龟兹乐舞人物,反映出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景泰蓝工艺,
带“商标”的马鞍
到了清代,马具饰的工艺更精致了,市博物馆里还有两个出自清代的马鞍,这两具马鞍都是木制胎,装饰着景泰蓝的配饰。马具饰的花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纹样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体现着人们在不同时代的审美。
比如最初可能多是自然的纹样,植物和花卉、蝴蝶、蝙蝠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样式。之后会用几何与文字的纹样,几何图案中回纹和云纹都比较常见,意味着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具有美好的寓意。
清代相较于其他朝代来说,装饰手段的技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景泰蓝工艺在明清时期就达到了制作工艺的巅峰。
景泰蓝被称之为铜胎掐丝珐琅,因为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所以叫做“景泰蓝”。匠人们把铜丝掐成各种形状的花纹,然后焊接在要装饰的物品上,再用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中,使其达到逼真的效果。
市博物馆里的这两个马鞍点缀的景泰蓝工艺就大大地丰富了其观赏性,不仅工艺精美,也是汉文化艺术与蒙古族艺术相融合的结晶。
更有趣的是,两个马鞍子上甚至还烫印着“北京全聚合”的字样,这应该是制作这两件马鞍的店铺,算不算清朝的“商标”呢。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作者:韩建慧,路静;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9-08 09:32:11
乌海日报社 | 2022-09-06 09:26:15
乌海日报社 | 2022-09-06 09:24:30
乌海日报社 | 2022-08-31 1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