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
“今天你们双方都来了,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一说各自的诉求……你们不能各执一词,万事和为贵,有理让三分,出来打工很辛苦,办企业同样不容易,咱们要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共同努力,才能化解矛盾……”近日,在海南区司法局公乌素司法所里,公乌素司法所所长刘磊正在调解一起因工伤引发的矛盾纠纷。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承担着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各项重要工作。2002年,因工作调整,刘磊到了基层司法所,这一干,就是20年。
公乌素镇辖区有3个社区、各类大小企业近40家,流动人口较多。由于过去部分企业改制或停产,下岗职工多,遗留问题多,加之棚改拆迁、劳动争议、工伤赔偿等纠纷呈增长之势,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和上访案件。作为一名基层司法所所长,刘磊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面对矛盾纠纷,刘磊从不回避,总是冲锋在前、勇担重任,主动为镇党委、镇政府分忧,为企业解难,帮群众维权。
2018年2月上旬,公乌素镇某企业露天煤矿剥离工程包工头携带30多万工程款失踪,30多名工人及家属60余人来到公乌素司法所反映情况,现场大家情绪非常激动,强烈要求讨回工资。“包工头失踪后,工人们就报了案,但是公安机关一直未找到人,因为证据不足,工人们难以起诉,导致案件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所以大家才来到司法所寻求帮助。”刘磊说。
由于春节将至,加之工人们大多是外地务工人员,所以大家都急需拿钱回家过年。刘磊深深地感受到化解这起纠纷的紧迫感,在受理登记情况后,他立即赶往企业,找到负责人调查了解情况。经调查,该企业已将剩余的30多万工程款交付给包工头,企业虽然有工资支出记录,但工人名册、出勤卡、记工单均在包工头一人手中,这就导致无法确定每人的身份信息和所欠工资数额。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刘磊多次与企业负责人商讨解决方案,经过刘磊的不懈努力,企业负责人最终答应再次支付那笔工程款,但提出了必须保证今后没有工人再来讨要工资的要求。为杜绝编造欠款数额、他人冒领工资等情况发生,刘磊对30多名工人的身份信息、出勤情况、欠款数额等逐一进行了核实,做了大量的调查笔录,并让所有工人签了领取工资保证书。最后,工人们在保证书上写的工资金额总数同企业交付给包工头的工程款数额一分不差。就这样,一起群体性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像这样的纠纷还有很多,每一起纠纷的成功调处化解,都是刘磊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的成果。
“人民调解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时,我始终坚持‘法为上、理为先、情为本、和为贵’的原则,将情、理、法渗透到每起纠纷的细微之处,既要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又要兼顾社会伦理道德,全力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刘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年来,刘磊成功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为辖区内企业和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500余次,挽回经济损失900余万元;开展普法宣传教育160余场次,接受普法教育9000余人次。
由于刘磊工作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社会反响好,2019年,海南区司法局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刘磊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功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580余万元。
刘磊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没有引人注目的业绩,没有攻克大案要案的荣耀,它就像一块砖一样普普通通,却筑牢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长城。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会有回报。2018年,刘磊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202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21年,被评为自治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
有人总结,基层司法所事情多、人员少、责任重、风险大,但就是在这样的平凡岗位上,刘磊默默地坚守了20年,他积极克服基层工作的种种艰辛和困难,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尽心尽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全心全意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着基层力量。
(作者:黄建飞;编辑:段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