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5-11 09:43:40
张文化展示吹糖人技艺。
手指翻揉,捏出一条带有“小尾巴”且中空的小糖包,用嘴含着小糖包的“小尾巴”,一边均匀吹气,一边在糖包上有序地捏着,不一会儿,一头黄牛展现在记者眼前。吹糖人的张文化是“80后”,年纪不大,学习这门家传手艺已有30多年。
张文化1980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个小村庄。早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吹糖人的手艺人。“学习吹糖人并不困难,不知是潜移默化,还是小孩子爱吃糖,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吹糖人这门手艺。”张文化说。
在张文化看来,吹糖人容易,熬制糖浆却很难。“糖浆是麦芽糖混合江米熬制而成的。小时候,原料并不好买,没有麦芽糖,我就去地里捡麦穗,用麦子换一点江米。”张文化说。七八岁时,张文化第一次独立熬糖。“我姥爷会吹糖人,熬糖前叮嘱我要叫醒他,可我想自己尝试一次,结果第一锅糖以失败告终。姥爷醒来后训斥了我一顿。”张文化笑呵呵地说,“我没有气馁,继续捡麦穗换江米,熬制几次后终于成功了。熬制糖浆控温很关键,温度高了或低了都不行。学习熬糖,我没少被家里人‘收拾’。”张文化说。
1998年,张文化参军,训练的繁重并没有让他放弃吹糖人,一有时间就吹上几个。“我在部队担任卫生员,先后多次去医学院进修,对药学知识比较了解。我把药学和糖人结合起来,制作了许多药糖,如把医用薄荷加入糖人中,发放给生病的战士,很受大家欢迎。”张文化说。参军10年,每逢过年过节,张文化总会吹几个糖人为战友助兴。
说起最难忘的一次吹糖人经历,也是发生在张文化的军旅生涯中。“2001年,团里举办一次文艺大赛,我准备制作一幅大型的糖人作品参赛。由于驻地在阿拉善,我想到阿拉善的骆驼驰名中外,决定作一幅《驼峰戏沙》,既突出地域特色,又体现我们边防官兵如同骆驼一般戍守边防的忠诚。”张文化说。谁知刚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当地没有卖麦芽糖的地方。“最后,我托人从乌海买了5斤白麦芽糖,训练之余,我开始创作糖人作品。骆驼的神态、动作都要吹到位,好几次感觉达不到我心中理想的样子,就废弃重来。骆驼吹好了,战友说还要有牧民啊,我又捏了一个牧民。这幅作品前前后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张文化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文化制作的《驼峰戏沙》获得文艺大赛二等奖。
吹糖人有熬糖、抻糖、吹气、塑形等流程,其中控制温度最为关键,这往往决定着吹糖人的成败。记者看到,张文化的手上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是他30多年吹糖人留下的见证。
2008年,张文化退役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吹糖人上。他发现传统的糖人不够新颖,便不断通过网络、电视、图书等学习糖人的新做法。“我尝试着将新鲜水果榨汁掺入糖浆中,结果颜色丰富了,口感也更好了。”张文化说。与此同时,张文化还对糖人的外观进行了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吹糖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为让更多人了解吹糖人,张文化开始了科普活动。从2015年开始,张文化先后走进我市中小学校、军营等地开展吹糖人的科普活动。“表演吹糖人进行科普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校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我每次都要送给这些孩子几个糖人。走进校园进行科普平均半个月1次,每次我都会把我箱子里面的80多个糖人全部送出。”张文化笑着说。除此以外,张文化先后受邀在市美术馆、市群艺馆、市科技馆义务表演吹糖人,为大家讲述糖人的发展历史,他还收徒30多人,免费传授吹糖人的技艺。
张文化学习吹糖人30多年,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内蒙古军区的“文化之旅边防行”活动“青年奉献奖”、市工艺美术协会年会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二等奖等奖项。2019年,他加入市工艺美术协会,去年,张文化的吹糖人被列入海勃湾区非遗项目。目前,他正申报市级非遗传承人,同时他筹办的我市第一家拉风糖雕刻工作室预计于6月开业。
回首自己和吹糖人的过往,张文化说:“糖人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希望把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多多支持,提高糖人的商品化程度,让更多的人通过糖人了解和感受乌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李浩 文/图)
乌海日报社 | 2021-05-11 09:43:40
乌海日报社 | 2021-04-27 10:00:12
乌海日报社 | 2021-04-26 09:19:12
乌海日报社 | 2021-04-26 09: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