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光辉岁月——听父辈讲乌达煤田开发建设的故事

A+ A-
乌海日报 2021-04-09 09:16:02

【乌海红色记忆 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原乌达矿务局机关楼,1958年建设,1964年使用,现为黄白茨矿职工公寓。 (韩建慧 摄)

黄白茨矿平硐, 1960年建设,1964年投入使用。 (韩建慧 摄)

1958年建成的乌达铁路专用线。 (资料图)

乌达煤矿筹备处办公室遗址。 (资料图)

苏海图矿三号井投入使用时,来自全国各地前来采访的记者在井口留影。 (照片由原乌达矿务局工会副主席王世明提供)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然而,1958年在包钢建设之初,也曾经困难重重。为此,党中央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支援包钢建设的热潮。这其中,也有来自乌海煤田的一份力量,来自祖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戈壁荒野艰苦奋斗,将优质的焦煤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到包钢,为包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史诗。

这段光辉的岁月,包钢不会忘记,草原儿女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1958年的隆隆炮声惊醒了黄河两岸古老的土地。

在之后一个甲子的时光里,我们始终怀念当年“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中父辈们展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彼时的乌海地区,戈壁黄沙绵延,没有住房、没有饮水、没有供电、没有蔬菜,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几乎都没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万余名建设者遇到“一穷二白”的窘境。

但这些困难没有打倒他们,在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的指引下,他们一边坚持生产一边建设家园,没有住房就穴居地窖,没有饮水就澄清黄河水,没有蔬菜就挖野菜下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一代开拓者顽强地在这里扎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父辈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没有他们当年筚路蓝缕,何来今朝的宜居宜业。

草为褥 沙当床

挖个地窖就是房

矿山开发建设初期,乌达煤矿筹备处困难重重。夺煤大会战开始时已临近冬季,短时间云集的各路生产大军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首先亟待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王海潮曾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房住,大家便傍山凿洞,就地挖窖,或搭草棚、架帐篷、干打垒、砌石屋,“山前山后皆帐篷、沟里沟外石头房”。

讲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是2015年,当时的王海潮已81岁高龄。1958年,他是支援乌达煤矿开发建设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员,20多岁的他背着一袋干粮和一卷铺盖从巴盟来到乌达,一下车他就惊呆了,这里的环境比他的老家还要苍凉,四野茫茫、荒山秃岭,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挖窑洞,因为冬天要来了,大家还没有地方住。

据资料记载,1958年10月,整个乌达矿区仅有80多间破旧的小土房,短时间云集的上万建设大军住在哪里成了当时的第一大难题。经过讨论后,大家决定先就地挖窖、支帐篷、盖一些石头房,以此应付即将到来的严冬。

于是,人们在小煤窑旁选了个避风斜坡的地方,沿着水平方向挖上数米,上面搭上檩条、笆子,再用板皮钉个门,这就算是有房子了。没有床,职工们就把麦草铺在地上。刮上一夜风,第二天早晨被子上蒙了厚厚的一层沙子,每个人都像从土堆里爬出来似的……

家住乌达安居佳苑的冯秀英老人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就是1959年从唐山开滦煤矿来的支边工人。当时,夫妻俩全部的家当就是两卷铺盖一口锅,来乌达的路上还曾嫌这口锅碍事,差点儿就丢在半路上了,谁料到了地方才知道,有这么一口锅是多大的运气。“吃饭、烧水甚至洗脸都靠它。住在地窝子里的时候,我就把这口锅立在门口挡沙子,一夜过去,半锅黄土。”老人回忆说。

除了住宿条件差,生活物资也非常匮乏,矿区里没有商店,买不到生活用品。王海潮老人还记得他到矿区吃的第一顿饭,“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和窝窝头刚出锅,但我没有碗,走了半个营区,借了一个水瓢盛糊糊,然后摘下帽子,用帽壳装了3个窝窝头。”他说。

即便是这样,与王海潮、冯秀英一样的人们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他们努力适应当地的环境,边生产边想办法改善居住条件。与此同时,矿区筹备处也积极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分别在巴音赛、教子沟、梁家沟、苏海图等多处选址规划,组织多个施工队同时施工,曾创造了每天交付一栋房的建设速度。尽管如此,随着矿区职工家属的不断到来,矿区住房仍极为紧张,很多职工和家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住在小土窑里。

先做饭 再擦脸

两月不洗一回衣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吃水问题也成了燃眉之急。混浊的黄河水是唯一的水源,可提供工程用水和生活用水。最初,乌达煤矿从矿上抽出几辆毛驴车和一辆汽车,到十多公里外的黄河拉水,为保证工程用水,工人们每天喝一小杯水也得排队。

冯秀英也记得这段“上甘岭”般的经历。因为水实在太珍贵,澄清了的黄河水只舍得做饭用。爱美的女性也不舍得用水来洗脸,只用毛巾擦一擦就满足了。“十天难洗两回脸,两月不洗一回衣,不是大家不爱讲卫生,实在是用水太艰难了。”她说。

今年46岁的赵海涛说,父亲赵拴是第一批到乌达煤田工作的开拓者。曾几何时,他幼小的女儿总是搞不懂,为什么爷爷不爱“讲卫生”,一盆水先洗头再洗脸又洗脚,之后还要洗衣服,但赵海涛知道,这种习惯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父亲常说,那时候下井回来,能有盆热水洗洗脸洗洗头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赵海涛说。

1959年,矿上有了澡堂,升井的工人终于能洗个澡,但吃水仍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1959年10月,水文地质工作者在距乌达矿区6公里的牛犋沟内打了一口试验井,发现离地表30米处有一个含水层,这里的水可以饮用。时任筹备处领导的张学儒当即找到机电工程处和土建工程处领导,组织两个单位的职工协作奋战,在10月16日当天就完成了3间水泵房的土建工程和柴油发电机及水泵的安装调试工作。由于当时没有电话,人们约定在水泵房旁边竖起高高的桩子,如果红灯闪烁,就意味着工程完工。这段经历赵海涛没有亲身体会,但他曾不止一次听父亲讲起过,那一晚,当人们远远看到红灯闪烁时,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此后,乌达矿区在年内又新建了3处加压泵房,在各中心工人村砌筑了集中饮用水池,铺设管路把水送到各矿和各工人村,初步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紧张的问题。

酥油灯 煤油灯

天上星月来照明

荒山野岭建矿区,缺电是建设者遇到的另一重大难题。电力资源缺乏,对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井下,工人靠明火照明生产,十分危险;在井上,一旦天黑,就只能提着煤油灯办公、开会和学习。而到了休息时间,则只能靠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来照明,解决用电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后才找到了有关记载。1958年4月,乌达煤矿筹备处在梁家沟使用一台6千瓦柴油机发电,仅用于照明;1958年12月中旬,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将一台建造乌达黄河铁路桥时使用的3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赠送给乌达煤矿,电灯的光芒第一次照亮古老沙漠的夜空。

几个月后,矿区又拥有了一台旧式500马力柴油发电机,同时,高压线已通向一矿、二矿和三矿,部分矿区使用电力生产。为进一步彻底解决乌达电力供应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局增派技术人员,全力加快1500千瓦捷克快装燃煤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工作。1959年7月25日,这台巴盟地区最大的发电机组正式向矿区供电,发电能力提高了4倍。为进一步增加矿山电力供应,1960年7月12日,由国家经委和水利电力部协调,将全国编号为第37号的列车电站调到乌达矿务局,并于1960年8月2日成功实现并网运行。由此局自备电厂的装机容量达到4000千瓦,成为自治区的第三大电厂,解决了建矿初期的电力供应问题。

“有了电,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已经85岁的陈学良老人告诉记者。陈学良是从河北逃荒来的,本来要去锡林郭勒盟,却上错了火车,误打误撞来了乌达,就地参加了招工,从此扎根矿山,一干就是一辈子。如今的陈老因为疾病缠身而生活难以自理,但提起来乌达最初的那段生活,他还是会感慨地说一声:“辛苦啊,但人们干劲儿足啊!有了电日子好起来,矿上组织了扫盲班,我晚上下班也能跟着学文化。”

盐豆咸 沙葱甜

野菜也顶半边天

当时,困扰人们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吃菜问题。1958年以前的乌海地区,到处是沙漠戈壁、荒山秃岭,乌达矿区更是沟壑纵横、石砾遍地,“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刮沙石满地跑”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今年88岁的王世明1959年从北大荒来到乌达支边,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乌达矿区,几十里没有一棵树,更没有一块绿地。吃菜要靠外地支援,人多菜少,即便是冻土豆,也不能保证大家都能吃得到。“主食都是粗粮,很少能见到细粮,基本都是窝窝头、玉米面发糕,吃菜就是咸菜,有时连咸菜也吃不到,就用盐水煮黄豆下饭。没有黄豆,就干脆用盐水蘸着窝头或者馒头吃。”

为了缓解吃菜难,春季时职工们就利用工休时间,成群结队到野外挖苦菜、拔沙葱,采撷各种能吃的野菜,靠野菜顶蔬菜的摄入。由于长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必需的副食品也少得可怜,加上粮食定量不足,职工的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据乌达矿务局资料记载,1959年春天,乌达矿务局党委副书记武政展带领十几名职工家属,开进了风沙弥漫的黄河西岸,在乌达滩这茫茫戈壁上,打下了第一根标桩,画上了第一条渠线。他们风餐露宿,用铁锹、镐头和担筐,平掉了一个个沙丘,开垦出第一块农田,种上了第一片蔬菜,矿区农林业开发建设就此拉开序幕。

1960年10月,乌达矿务局农场正式成立,矿区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荒种地,各矿相继成立了农业生产管理区。昔日一块块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被开垦成林地良田,种上了多种蔬菜和庄稼。与此同时,林业工程师傅生德在新建的矿务局院内,栽下了乌达的第一片树,荒漠终于绽现出喜人的绿色。

今年81岁的孟顺琴就是当时二矿管理区的一员,回忆起当年在管理区种菜的经历,她仍然感慨万千。那时候荒滩野地里种菜全靠人工挖毛渠、打围堰,可是刚打好,第二天就被沙子填平了。蔬菜秧苗更可怜,种下去不是被刮走,就是因为沙子太厚顶不出芽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开荒者想出了“盖窝窝”和“挂门帘”的办法。所谓“盖窝窝”就是用黄土捏成泥窝窝,刮风的时候就一个一个扣在小菜苗上,风停了再移开;“挂门帘”则是在菜地的向阳侧挖出一个小窑,把菜苗种在窑里,外侧挂一块塑料膜,等这菜苗逐日茁壮起来,再把小窑铲平。

就这样,他们趴在“地窝子”里精心地伺候每一株秧苗,风来了就赶紧挡,没有水就深挖渠,然后担水来浇,一副担子四五十斤重,身高一米五的女人也能担几个来回,就这样,每年竟也能丰收,解决了矿区职工吃菜难的问题。

随着生产建设的迅速发展,矿区职工生活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事业也相应起步。两局陆续建起中学、小学和矿区医院;各矿陆续建起职工澡堂、食堂和职工宿舍,部分矿工迁入新居,主要工人村还兴建了俱乐部。同时,粮油供应站、防疫站、百货商店、邮电通讯纷纷落户,至1960年底,塞外煤城已现雏形。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如今,再回忆起那段火红的年月,我们仍然会感叹,父辈们曾经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所谓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不外如是。

乌达煤田的开发建设,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号召力。在矿区的开发建设中,矿务局建立了企业的党组织,确立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领导地位和政治核心地位,党组织的领导力、战斗力、影响力、感召力不断增强,是三年大开发建设取得成功的组织保证。

同时,这一场“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也为乌海这座城市铸造了第一代煤矿产业工人队伍。巴盟、伊盟的民兵团、从全国各地前来支边的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以及从全国各地流动来的自愿参加矿山建设的农民,组成了乌达地区最初的人口结构。到1960年底,乌达矿务局已达到19785人,乌达地区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建成了煤炭基地雏形,带动和加快了地方政权建设的步伐。

最应该被我们铭记的,是这一历史事件锤炼出的时代品格。从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开始,父辈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藐视一切困难,以苦为荣的坚强意志;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重在奉献、不图私利的高尚品格;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艰苦创业的冲天干劲;大团结、大协作的思想境界,已经成为引领后辈不断前进的精神旗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昔日,父辈用血汗浇筑出葱茏世界。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今朝,我们用追忆洗涤这精神家园。

家园永葆生机,精神亦永不荒芜。

特别鸣谢为本文采写提供资料和帮助的乌海能源公司党委工作部及乌达区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    (作者:韩建慧)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