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 产业兴 收入丰 ——我市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9-29 10:21:10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美丽墙画扮靓农区。

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农区居民就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我市着眼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动农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村貌“靓”起来

当你走进海南区的各个村落,国风文化、丰收美景、特色主题……独具特色的墙绘格外引人注目。今年,海南区对农区主街道墙体进行了修复和彩绘,生活在城区的市民总爱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到农区走一走,一幅幅美丽的墙绘让这里绽放“新颜”。“村上变漂亮了,来村里拍照打卡的人也越来越多,居民们都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家里家外都收拾得干净整洁。”海南区羊路井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伟说。

随着全市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的加快,今年,我市农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都陆续完工。农房外立面、农家民宿、文化广场等项目的实施,让一个个特色鲜明、村貌整洁的新农区呈现出来,美丽乡村图景正徐徐打开。

“看这水蜜桃儿,长得多水灵!”近日,海勃湾区团结新村种植户卢美丽家的大棚里人头攒动,她正将顾客采摘好的一筐筐水蜜桃称重打包,招呼完大棚里的顾客,她又忙着打包互联网上的订单,逐一发给顾客。“现在生意好,最大的‘功臣’就是环境好。硬化路直接铺到家门口,我们卖农产品方便多了。我们村离城区近,绿化、文化广场建设得都有模有样,人们爱来这里玩儿,也带动了我们的观光采摘生意。”卢美丽说。

近年来,我市将农区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工程,积极打造集生态、文化、产业、旅游等要素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农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围绕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等重点,我市多形式、多途径探索农区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工作,为发展生态经济打好基础。

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居民们总爱谈论环境的新变化,从实施改房、改街、改墙等工程到兴建文化广场,再到水网改造、集体经济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农区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也为促进农区经济发展、保护村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海南区万亩滩村,居民们经历了从“扛起锄头”到“舞起红绸”的变化。“肚子吃饱了,脑子也要填饱。农闲时最热闹的就数村里的秧歌队表演,人们且歌且舞,解乏又乐呵。现在,乡村振兴发展已经从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发展,人们也得以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让文化生活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党总支书记段和平说。

如今,我市所有农区都实现了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生态之美随处可见,也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进而推动农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钱包“鼓”起来

9月16日,在海南区四新村肉牛养殖基地,饲养员高拴正在牛场打扫牛舍,仔细查看每头牛的健康状况。肉牛养殖基地是四新村村集体项目之一,今年8月,村里购买了37头“西蒙塔尔”牛,养殖基地正式试运行。“我就是四新村的村民,家里一直养牛,现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基地,我到这儿当饲养员又多了一份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高拴说。

2019年,周灏来到四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村里还没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多方考察后,他发现村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村民又多为养殖户,具有建设饲料厂发展集体经济的天然优势。“颗粒饲料厂经过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今年年初完成了厂房的建设,预计10月投入使用。以前村民种植的玉米出售后,秸秆几乎都被焚烧,饲料厂建成后,秸秆也可以用于饲料加工,不仅为村民增加收入,也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周灏说。饲料厂的建设,让四新村的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今年,四新村又以村民入股的形式,依托饲料厂建起了肉牛养殖基地。目前肉牛生长良好,预计年底部分牛可开始繁殖。

今年,万亩滩村的小麦迎来了大丰收,在田间,小麦收割机来回穿梭,颗粒饱满的麦粒倾泻而下,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的脸上。村民们知道,他们的小麦不愁“卖”。9月23日,在直播间里,万亩滩村村党总支书记段和平正和网络达人一起直播带货,销售本村小麦制成的面粉。“买三袋送一袋,希望大家都能吃到咱乌海本地的面粉……”随着段和平和搭档的介绍,直播间内观看人数持续增长,30余种商品的订单数量不断增多。这场直播是庆丰收迎盛会——乌海市第五届农民丰收节直播销售活动的最后一场,9月17日至22日,我市共开展了6场直播推介活动,三区驻村第一书记、社区书记及种植户代表做客直播间,推介我市特色农副产品及旅游景点,打响了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推进“战役”。

近年来,为振兴产业品牌,万亩滩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2019年底成立了万亩滩村经济合作社,依托种植区位优势,通过加工黄河灌溉用水种植的水稻、小麦,销售本地特一级大米和面粉,创建了“巴镇万亩滩”农家大米、白面等品牌。万亩滩村经济合作社每年都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小麦。今年,合作社将收购万亩滩村38户居民的小麦30万斤。“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遵循保护种植户,收购价高于市场价的原则,保护居民的利益。”万亩滩村村干部任波说。

时下,位于乌达区富民社区的福顺采摘园内的酥梨已上市。果园里,一个个酥梨挂满树梢。采摘园种植户张正吉说:“我们的果园有13亩,因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加上果园管理到位,今年每个梨平均有7两,果大皮薄、甘甜爽口,实现了大丰收。”据乌达区农牧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乌达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推广,以提质、增产、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果蔬产业,果香溢满致富路。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5个行政村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依据各村经济基础、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立了绿色采摘、农副产品深加工、“初心田园”等44个优势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63个,通过发展田园体验、生态观光、特色认养、庭院经济等新兴产业,让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以草莓、油桃、普罗旺斯西红柿等绿色果蔬采摘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特色品牌。

(作者:曹艺;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