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 酷暑渐去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8-08 09:38:08

“两个打造”· 品味节气之美】

贴秋膘。

丰收了。

啃秋瓜。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的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特开设《两个打造· 品味节气之美》专栏,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带读者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盛夏的余热还未散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却已悄然而至。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节点,同时也掀开了秋天诗意的序幕。

那么,立秋有怎样的渊源故事?立秋时分人们有哪些习俗讲究?立秋后,饮食起居又应该注意什么?

秋之伊始 万物丰收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是禾与火的组合,有禾谷成熟的意思。

传说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代时,每逢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立秋就是秋天开始的标志。可是秋天的气候并没有开始,按照气象学的要求,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我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大部分地区并未进入秋天气候。在我市,真正的进入秋天,一般要到9月份。

立秋是夏之绚烂的结束,也是秋之丰盈的开始。立秋之后,农作物生长旺盛,极需水分,所以民间有“立秋雨淋淋,遇地是黄金”之说。初秋的雨清脆、灵动、随和,宛如一阕宋词,多情而柔媚。田野像一面巨大的鼓,欢快地接受着雨点的敲打,跳溅着无数细碎的水花。雨后的空气里弥漫着撩人的谷香、果香、花香,哪怕只是轻轻地吮吸一口,也会心醉神迷。

立了秋,田野的作物饱满起来了,豆荚摇铃,瓜果飘香,高粱涨红了脸,玉米正忙着灌浆,稻谷开始抽穗……这时候,勤劳的农人总是起得比阳光还早,拿出闲置了很长时间的镰刀,准备迎接日渐成熟的作物回家。

立秋是一道充满劳动画面的乡村风景线。

立秋贴膘 大快朵颐

传统习俗“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立秋时,人们应该做什么?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非常流行。炖肉、白切肉、红焖肉、包饺子,总之,立秋前后要吃得好,才能“贴秋膘”。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除此之外,立秋还有啃秋的习俗。即立秋那天要吃瓜。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家住恒信花园的李雨菲告诉记者,她大学时在无锡读书,因暑期打工,立秋之日便与当地人一起过。“立秋时分瓜销售得特别快,起先不知原因,后来房东阿姨说,当地有啃秋的习俗,吃了西瓜,秋季不会长痱子。虽然自己第一次听说,但也买了瓜,郑重其事地啃了起来。”她说,我国的传统节气,汇聚了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我们有责任继续发扬并传承下去。

在立秋这天,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地方还有秋忙会、秋社、食秋桃等诸多习俗。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悄悄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时节 阴长阳消

“立秋”标志一年中凉爽的秋季开始到来。“天气变凉,这时候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冷,便有人急急忙忙地将厚衣服穿在身上,这种方式并不是好的养生之道,着装还要谨记春捂秋冻。”市樱花医院院长助理兼心内科、呼吸科、重症科主任艾福艳说。

据她介绍,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因为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她说,即使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会使阴精耗伤、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应长期坚持。

除此之外,虽然“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但还没有入秋,天气仍然处于炎热之中。市民要注意“秋老虎”的余威,当心中暑,小心腹泻和感冒侵袭。

立秋时节天高气爽,人的食欲增强,多食暴饮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导致功能紊乱。另外,秋季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致使肠蠕动变化而导致腹泻。预防秋季腹泻重在保养脾胃,防止胃病复发。

人们可以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湿度很低,因此中医提倡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养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静心安神的食品为主。

立秋时节天高气爽,在起居上应该采取“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之策略,也就是说应该顺应季节变化调整作息,早卧早起以养阴舒肺。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凉、阴长阳消。这个时节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收”,即吃些祛除燥气、补气润肺、有益肝脾的食物,坚持“少辛增酸”的原则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少辛”也就是避免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的食品。为了提高肝脏功能,避免肺气伤肝,建议适当多吃些石榴、葡萄、山楂、橄榄、苹果、柚子等水果,适当食用“温鲜”食物,不宜大量吃生鲜瓜果。

秋韵淡雅 诗情画意

立秋了,秋韵淡雅,秋意阑珊,万物依然葳蕤,处处萌生着诗情画意,也开启了文人墨客的灵感。

唐代诗人李益在立秋当天揽镜自照,感慨韶华不再,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更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抒发伤感情怀,给“秋”字更增添了一份惆怅。

在众多诗人纷纷“悲秋”之时,唐代诗人刘禹锡却“不走寻常路”,在诗人朋友圈中脱颖而出。《秋词二首》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他的眼中,秋天比春天还要生机勃勃、令人振奋。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作。

立秋带来丝丝寒意的同时,独特的秋日美景也相伴而来,成为了诗人笔下的好素材。无论是刘翰的“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还是范成大的“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闲适的情境当中。而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秋天风光中道出悠然自在的心境,更是让后人倾羡不已。

除了古人对秋的感伤和赞美外,我市的诗人、作家和摄影爱好者也把秋用不同的体裁记录下来,乌海湖、甘德尔山、龙游湾湿地等景点也成了人们打卡必去的地方。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立秋时节,梧桐树开始渐渐飘零落叶,故有“落叶知秋”之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多彩的季节。立秋之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美妙景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不妨走出家门去看云卷云舒,看水天一色,看鲜花遍地。

有关立秋的诗句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唐·刘言史 《立秋》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唐·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宋·刘翰 《立秋》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宋·范成大《立秋》

水花香弄晚风清,閒立梧桐看月生。

夜漏向深秋始觉,一天星湿露华明。

——宋·武衍《立秋夕》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宋·杨万里《立秋日闻蝉》

(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头条